蒙古人的馬鞭在城市上空飛揚,在宮闕巷陌上發(fā)出噼啪的擊響。剽悍的蒙古鐵騎,在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旗幟下所向披靡。在征服北京的英雄中,沒有比忽必烈汗更加盛氣凌人的了。湯因比在他著名的《歷史研究》中這樣贊嘆:“忽必烈的帝國從中國延伸到黑海,在他的統(tǒng)治下,這片廣袤的疆域處于前所未有的太平時代?!?但是,這位四海為家的蒙古人,自從抵達北京的第一天起,他的步伐就再也邁不開一步。他被金朝宮城外那片迷人的海子(積水潭)迷住了。湖光山色與離宮魅影令他無以自拔。這座當時已兩千多歲(自西周的燕國都城算起)高齡的城市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挫敗了他的銳氣。他決定在這里停止他奔波的馬蹄,在金中都的廢墟之外,修建自己的宮殿。于是,在今天北京后門橋附近,重新確立了城市的中心點。這座全國性都城的誕生,最初受孕于一次文明的沖撞(此前,無論燕都還是金中都,都是區(qū)域性政權(quán)的都城),此后,器官的生長——宮殿、城墻、府邸、壇廟——就變得不可遏止。并不是所有的蒙古人都同意他的選擇,他的侄子海都曾經(jīng)批評他:“蒙古人四海為家,哪里有牧草哪里就是我們的家,忽必烈汗想用城墻把我們?nèi)ζ饋?,我們決不進他的城?!被蛟S,忽必烈汗營造的北京城,仿佛絆馬鎖,絆住了他們的馬蹄,把它們呼嘯的速度減化為零;或者,它更像一個堅硬的句號,結(jié)束了蒙古人的事業(yè)——他的末路正埋伏在他的勝利里,但蒙古人的失敗對北京的影響微不足道。失敗是他們的事情,與北京無關(guān)。北京不會被任何一個有眼光的政治家拋棄,它像一個神秘的光源,在中國北方的要津之地兀自發(fā)光,層出不窮的人們,躲在暗中窺視著它。每當一個英雄黯然離去,都會有另一個英雄卷土重來。
仿佛破碎的夢境,輝煌的元朝宮闕以殘缺不全的形式潛入朱棣的童年記憶。這位大明王朝分封的燕王,在元朝的離宮里,度過自己的少年時光。他有著與當年的燕國太子丹同等的倔強,以至于在他稱帝以后,執(zhí)拗地辭別了父親朱元璋選定的國都南京,千里迢迢地把國都搬到北京。他的固執(zhí)與氣魄,在經(jīng)過六百年的沉積之后,以歷史遺跡的方式一一呈現(xiàn)——紫禁城、明城墻、十三陵、長城……無一例外地根植于朱棣近乎瘋狂的雄心與野心。這座城市如同一個接力棒,傳到他的手里,他試圖在傳遞中恢復它原有的光澤和能量。然而,與其說朱棣創(chuàng)造了北京,不如說北京最終完成了朱棣——北京書寫了一個皇帝、乃至一個王朝的神奇歷史。北京是一個容器,它的容量比所有的雄心更大。但在朱棣眼里,北京更像一個巨大的盾牌,他必須把它緊緊握在手里。它的后面,是無邊無際的中國腹地;而它的前面,蒙古人的彎刀則如叢林般聳立。這令他感到無比刺激。他是一個喜歡壓力的皇帝,壓力越大,他越興奮。他在大地上建筑的所有鴻篇巨制,都與歷史壓在他肩膀上的重量有關(guān)。遺憾的是,他的遺傳基因被歲月削減,以至于他的后代在層層宮墻的保佑下日漸萎靡,面對歷史的困局束手無策。此時,這位兼任戰(zhàn)士的皇帝,繃緊了肌肉,我們幾乎可以從他緊握刀柄的手中感覺到他身體里隱含的力量。從前的燕王、如今的明成祖朱棣,站在剛剛建成的紫禁城午門上眺望他的國度,大明王朝就像它的名字一樣被十五世紀的陽光照亮。那是北京的黃金時代,有人把它保存在史籍里,每一個字都閃爍光澤。
崇禎自殺帶來的幸福感是有限的,李自成一進紫禁城就失了底氣,它迷離、繁復、強大,像一臺無比復雜的機器,不知如何駕馭。金鑾殿的寶座,如燙手的山竽,他如果坐上去,他就變成了崇禎,有萬劫不復的命運在等他。公元一六四四年四月二十九,鮮花的芳香彌漫了整座宮殿,但這并沒給闖王帶來好心情。直到那時,他才知道,對權(quán)力的爭奪,實際上是一個莫大的圈套。他的登基大典選擇了偏居一隅的武英殿,他甚至沒敢在君臨天下的太和殿露上一面。他的低調(diào)緣自他巨大的幻滅感,這座龐大的都城令他陷入惶惑和失語。這位商洛山中不屈的英雄,對都城的語法一竅不通。他以最快的速度逃之夭夭,以一把大火,掩蓋自己所有的成功與失意。
他試圖把縱火焚城當作一場視覺的盛宴。以往的皇帝們締造的一切奇跡,都將通過毀滅來證實它們的價值。他堅信,在他身后,這樣的奇跡將不復存在。但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座城市,比他活得更為長久。無論它的締造者和毀滅者多么強大,城市,最終成為凌駕于所有強人之上的事物,它無法被超越。即使在以后的歲月里經(jīng)受了更大的劫難(諸如火燒圓明園、庚子事變、七七事變),它仍然存在。
這是一座永恒之城,人們可以暫時篡改它的意志,但無法泯滅它的生命——它在歷經(jīng)滅頂之災沒有消失,它就不會消失了。所有的劫難,都無一例外地證明了它的堅定;而所有的流血,在滲入土地之后,都將變得燦爛的花朵,在城市的每個角落盛放。
作家小傳
祝勇,作家、文化學者、北京作家協(xié)會簽約作家、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柏克萊大學駐校作家。至今已出版著作30余種。以故宮為主題的長篇歷史散文《舊宮殿》獲“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提名獎、中國作協(xié)郭沫若文學獎。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命運為主題的系列叢書《祝勇文化筆記》,至今已出版9種。2008年出版六卷本《祝勇文集》。大型歷史專題系列片《1405,鄭和下西洋》由中央電視臺拍攝,獲香港無線電視臺慶典禮最具欣賞價值大獎。主編有《重讀大師》、《知識分子應該干什么》等學術(shù)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