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聯(lián)想的法則。人類的大腦是一個復雜而精妙的器官,然而某種程度上,人類的大腦也是一個愚蠢的器官。如果你總結過你解過的一些有意義的好題目,你會發(fā)現(xiàn)它們有一個共同點:沒有用到你不知道的知識,然而那個最關鍵的、攸關成敗的知識點你就是想不到。所以你不禁要問,為什么明明這個知識在我腦子里(也就是說,明明我是“能夠” 解決這個問題的),但我就是沒法想到它呢?“你是怎么想到的?”這是問題解決者最常問的一個問題。甚至對于熟練的解題者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并不總是很明確的,很可能他們自己也不清楚那個關鍵的想法是怎么“蹦”出來的。我們在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自己能意識到的思維部分似乎是很少的,絕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能感知到的就是一個一個的轉折點在意識層面顯現(xiàn),我們的意識就像一條不連續(xù)的線,在其上的每一段之間那個空檔內(nèi)發(fā)生了什么我們一無所知,往往我們發(fā)現(xiàn)被卡在一個地方,我們苦思冥想,然后一個知識(也許是一個性質,也許是一個定理)從腦子里冒了出來,或者說,被我們意識到,然后我們沿著這條路走一段,然后又卡住,然后又等待一個新的關鍵知識的出現(xiàn)。而至于這些知識是怎么冒出來的?我們可以對它們的“冒出來”提供怎樣的幫助?我們可以在意識層面做一些工作,幫助我們的下意識聯(lián)想到更多重要的知識嗎?那些靈光一現(xiàn)的瞬間,難道只能等待它們的出現(xiàn)?難道我們不能通過一些系統(tǒng)化的步驟去“捕獲”或“生成”它們?又或者我們能不能至少做些什么工作以使得它們更容易發(fā)生呢?
正如金出武雄在《像外行一樣思考,像專家一樣實踐》中所說的,人類的靈感一定是有規(guī)律的,認知科學目前至少已經(jīng)確認了人類思維的整個物質基礎 — 神經(jīng)元。而既然它們是物質,自然要遵循物質的運行規(guī)律。只不過我們目前還沒有窺破它們,但至少我們可以確信的是,它們在那里。事實上,不需要借助于認知科學,單單是通過對我們自己思維過程的自我觀察,也許就已經(jīng)能夠總結出一些重要的規(guī)律了,也許,對自身思維過程的反觀真的是人有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區(qū)別。
《專注力》中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天夜里,你被外面的吵鬧聲叫醒了,你出去一看,發(fā)現(xiàn)有一群人,其中有一個人開著很名貴的轎車,他跟你說他們正在玩一個叫“拾荒者”的游戲,由于一些原因,他必須要贏這個游戲,現(xiàn)在他需要一塊1.5m×1m的木板,如果你能幫忙的話,愿以一萬美元酬報。你怎么辦?被測試的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想到,只要把門拆給他就可以了(如果你想到了,祝賀你),也許你會說現(xiàn)在的門都是鋼的,沒關系,那你有沒有想到床板、立柜的門、大桌子的桌面之類的?這個問題測試的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范疇陷阱”,“木板”這個名詞在你腦子里的概念中如果是指“那些沒有加工的,也許放在木材廠門口的,作為原材料的木板”的話,那么“木板”就會迅速在你的下意識里面建立起一個搜索范疇,你也會迅速地反應到“這深更半夜叫我上哪去找木板呢?”如果你一下就想到了,那么很大的可能性是“木板”這個概念在你腦子里的范疇更大、更抽象,也許包含了所有“木質的、板狀的東西”。
這就是聯(lián)想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