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很傻很天真的條件反射。條件反射是一個很傻很天真的系統(tǒng) — 我們碰了一鼻子灰之后往往就會選擇放棄自己的做法。然而其實撞了南墻并不就一定意味著做法不對,可能只是時運不濟。沒有得到好的結果并不代表你的過程就錯了。有人勤奮學習卻發(fā)現(xiàn)中學同學撞大運成暴發(fā)戶了或找了個好老公,于是得到悲觀結論說學習沒啥用??梢韵胍姡绻虼司透淖冏龇?,整天等著機遇降臨,同樣也可能會一敗涂地。同樣,結果正確也并不代表方法就一定正確。在金融市場里面這樣的情況尤其顯著,讓大猩猩來選擇股票也有運氣好的時候(《The Black Swan》⑤),如果大勢利好則更是如此。但難道這就代表所用的方法是正確的了嗎?客觀的做法是:看重過程,而不是看重單次的結果 — 因為再好的過程也可能會偶爾失利,但從長遠來統(tǒng)計,好的過程總體上必然導致更好的結果(《別做正常的傻瓜》第12章:“抓住老鼠的一定是好貓嗎 — 結果偏見”對此有介紹)。
2、認知偏差。我們有著各種各樣系統(tǒng)的認知偏見,我們經(jīng)常對事物作出錯誤的解釋和歸因(即便自己是親歷者),有時甚至反而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李笑來老師曾經(jīng)講了他親身經(jīng)歷的一個有趣的故事:
我的教練臂圍是43厘米,幾乎和常人的大腿一般粗。有一次他告訴我他練習的訣竅 — 握啞鈴的時候,一定要把手掌邊緣貼到靠體側的那一個啞鈴片上。這樣的話,啞鈴的另外一端將自然地向外翻轉一個很小的角度,臂屈伸的時候恰好可以使肌肉獲得最大的曲張刺激。然后他得意而燦爛地笑著說,“多簡單?。 倍覅s突然明白了另外一件事:他的成功其實并不是來自于這個所謂“簡單而神秘的技巧”,因為我認識另外一個健身教練臂圍45厘米,我從來沒看到那個45厘米臂圍的教練用這種方法握啞鈴。但他們都成功了。(摘自《心智力量的差異》)
事實上,很多成功者自己的總結都不靠譜,就是因為他們自己也難以對自己成功的原因進行正確的歸因,比如我們都有這樣一種傾向:將失敗歸因于外界因素,將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能耐(心理學把這個稱為自我服務偏差)。此外,人類的思維有著各種各樣的認知偏差,不管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只要沒有對人類思維和心理機制的基本了解,都難逃認知偏差的影響。作為一個開始,你也可以從《How we know what isn’t so》⑥開始閱讀一些經(jīng)典的思維謬誤。
3、情緒系統(tǒng)。我們之所以強烈地依賴于需要親身體驗一個負性事件來學習,是因為我們平常的決策與判斷強烈地依賴于情緒系統(tǒng)的輸出,如果一個事情“感覺上沒錯”,那么我們無論有多好的理由也很難說服自己不去做它,如果一個事情“感覺上不對”,則無論有多好的理由也很難說服自己去做它。這種對情緒系統(tǒng)的強烈依賴使得理性的證據(jù)在強烈的情緒面前顯得異常無力。事實上,我們的直覺的確有不少時候是很靈的(《Blink》⑦、《Gut Feelings》⑧),但也有不少時候是失靈的(前文已經(jīng)有例子了),正確的做法不是一概而論地聽取直覺的意見或一概而論地不聽取,而是將它當作參考,然后利用自己的理性大腦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檢驗(Critical Thinking)。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夠駕馭情緒系統(tǒng)的,情緒系統(tǒng)畢竟只是我們的進化工具箱中的決策系統(tǒng)之一,而不是全部。始終別忘了情緒系統(tǒng)只是一個比較粗糙的判斷決策系統(tǒng),并且它很多時候是為了適應遠古社會而非現(xiàn)代社會的(《Mean Ge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