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得太摩登是最危險的。你很容易轉瞬之間就過
氣了。
——奧斯卡·王爾德
講述流水別墅的歷史一定得從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入手,因為他早就構思了這么一座翱翔在瀑布上的別墅,那時候老考夫曼還不敢設想在熊奔溪依樣造房子呢。但是我們這個故事里的賴特,卻不是后來眾口一詞夸耀著的那位“歷史上最偉大的建筑師”。他這位建筑師在大蕭條時期飽受折磨,倒是全靠著他最著名的建筑給了他生機,正如那座建筑從他的身上汲取生機一樣。
1959年,賴特以91歲高齡去世,當時他依然很活躍,名副其實地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師。到那時為止,他自我磨礪手藝的歷程已經超過了70年之久,其間他蓋成了四百多座建筑,未建成的方案數目還要再翻一番。在建筑歷史上,他的事業(yè)真是無人能夠望其項背。畫家完成的作品可以比建筑師多一千倍,因為布上油畫不用花多少時間,需要用的錢就更少。建筑師卻正好相反,要用盡了他們的無數才情和客戶的無數金錢,才能做成一件重要的作品。
因為賴特活了這么久,我們就會覺得他的事業(yè)永遠是一路上升著的。但是他的事業(yè)之所以讓人著迷,不是因為他獲得了極度的成功,而是因為他有過一段蟄伏時日,在那些年里,他幾乎沒能蓋成什么建筑,只是醞釀著日后將會用到的一些出奇制勝的想法。在這些想法中有一個孕育得最久,從1922年東京帝國飯店建成以后開始,一直持續(xù)到1935年設計出流水別墅。讓賴特最感難堪的是這段不景氣的后半截時間,在此期間,他只蓋成了兩座房子:1929年在塔爾薩市為他的表兄理查德·勞埃德·瓊斯蓋了一座別墅,四年以后又在明尼阿波利斯為馬爾科姆·威利蓋了一座別墅。
盡管賴特是艾恩·蘭德(AynRand)在小說《源泉》(Fountainhead)里塑造建筑師霍華德·羅克(HowardRoark)時所依據的原型,在1930年代里,他遇到的困難卻遠比那個虛構人物的境況要惡劣得多。羅克也有敵人,但他青春尚在,還有遠大前程可期。可賴特就不是這樣了。到了1930年代中期那時候,賴特已經年近七旬(他出生于1867年,盡管他自己說是1869年),而且他的前程也和他的青春一樣走到了盡頭。他在建筑師和外行那里勉強還保住了點兒壞名聲,卻不是因為他曾在幾十年前扮演過現代建筑開拓者的角色,而主要是因為他的脾氣很壞,在沒有新聞可說的日子里可以拿他來閑扯一下。
在1931年12月的《名利場》(VanityFair)雜志上,發(fā)表了約翰·庫什曼·菲斯特(JohnCushmanFistere)的一段話,那些認為賴特已經完蛋的評論家們都是持這般看法的:
盡管如此,有很多人相信賴特先生的天才不僅局限于建筑師的角色,他們?yōu)榱俗C實自己的意見,指出了他獨特的個性,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事實則是,要想支持他五花八門的理論,他設計出來的建筑可算是夠少的。即使是他最熱心的門徒也很難列舉出他的實際成就:拉金工廠、“日本的那個飯店”,還有在紐約市從來沒有蓋成的鋼和玻璃的住宅。要說他是一位建筑理論家呢,賴特先生算不得出眾,可要說他是一位建筑師呢,他卻沒貢獻出什么作品來供人做個比照。1
到了1930年代,甚至賴特的許多崇拜者也聽天由命了,覺得他的確是退出了現代主義的舞臺中心。1936年,紐約市的建筑師哈羅德·斯特納(HaroldSterner)不得不承認:
在歐洲,沙利文和賴特都是鼎鼎大名、受人尊敬的……但這兩個人幾乎都沒有什么機會來實踐他們的天才,現在,沙利文早已過世,而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就快瀕臨他的事業(yè)末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