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長安水邊多麗人(11)

杜甫的五城 作者:賴瑞和


站在這一片廢墟上,想起從前唐代的皇帝們,在面對憂患的艱難時刻,如何經常都會在殿中登高"北望昭陵",或"北望獻陵",祈求這兩位創(chuàng)業(yè)先帝的啟示,尋求精神上的安寧。然而,這顯然只是象征性的舉動,因為在長安這一帶,也不能清晰見到昭陵或獻陵。我到的那天,正是天氣晴朗,藍天萬里無云的好日子,但也只能見到一些不知名的遠山朦朦朧朧的影子。

麟德殿遺址倒是建起了圍墻保護,并且有一個管理所。我來到的時候,已是下午六點多,參觀時間已過,空無一人,靜悄悄的。幸好,有一位管理員住在那里。他特別通融開門讓我進去看。

中國科學院的考古專家,曾經在這里做過重點試掘,但發(fā)掘現(xiàn)場現(xiàn)在都用泥土重新覆蓋著,加以保護,要等將來條件比較好的時候,再來發(fā)掘。而今,這一片廢墟的雜草叢中,依然散棄著許多唐磚碎瓦。地面上,也分布著好幾十個排列整齊有序的巨大柱墩。這些柱墩都很新,不像唐代遺物。"那都是現(xiàn)代仿造的,"管理員說。

唐代宮殿給我的聯(lián)想,倒和皇帝無關。我經常聯(lián)想到的,反而是唐史上一位悲劇人物,牛李黨爭中的李德裕。這可能是因為他寫的一首詩,非常生動地刻劃了他和朝廷的關系,而且還寫到了他在宮中工作到深夜的情景:

內宮傳詔問戎機

載筆金鑾夜始歸

萬戶千門皆寂寂

月中清露點朝衣

我騎車離開麟德殿的廢墟時,心中想到的,正是一千多年前,李德裕半夜離宮回家時,"月中清露"沾濕了他的朝衣這個悲涼的意象。當年,他坐鎮(zhèn)武宗宮中的金鑾殿,親自替唐室指揮了好幾場重大的戰(zhàn)事,包括平定澤潞節(jié)度使劉稹的叛亂,經常弄到半夜才能回家。他這首詩,便是他在公元八一四年,劉稹叛變期間寫的。

然而,武宗死后,宣宗上臺,李德裕便失勢了,最終更被貶到遙遠的海南島去。他曾在一篇短文中,形容自己在那里"幽悶不樂,誰與晤言"。最后,這位功臣便這樣老死在海南島了。

唐代的宮殿在唐末歷經幾次浩劫和大火,如今只剩下這幾個大土堆,孤零零的立在初秋的玉米田中。但李德裕當年在宮中,寫給前方將領和回紇酋長的那一批官文和書信,卻逃過浩劫,流傳至今,仍然保存在他傳世的文集《會昌一品集》里,永垂不朽。這本文集讓我們清楚知道,他當年是怎樣在宮中指揮戰(zhàn)事的。比起堂皇的宮殿,文章確是"不朽之盛事"啊。唐代的宮殿早已不存了,唐代的詩文卻是戰(zhàn)火無法摧毀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