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自我之歌(11)

選擇的藝術 作者:(美)席娜·伊加爾


為了使自己行為合理并獲得成功,我們有必要解決這種認知失調的狀況。想想伊索寓言中關于狐貍和葡萄的故事。試圖摘得葡萄卻沒有成功,狐貍悻悻地走開了,同時心里嘀咕:“嗨,也許這些葡萄是酸的呢。”狐貍的這種心理的變化即是一種典型的例子,是我們在試圖減少“認知失調”的情況下使用的相同策略。當信仰和行為發(fā)生矛盾時,由于時光無法倒流,我們只能調整自己的想法,使之與行為一致。如果這個寓言故事改變一下,狐貍想辦法摘到了葡萄,結果卻發(fā)現(xiàn)葡萄是酸的,那么狐貍會告訴自己他就是喜歡酸葡萄,這樣才能避免感覺自己的努力完全是一種浪費。

避免認知失調、保持自我認知的一致性可以使人們將因其他原因所獲得的價值觀和觀點內在化。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讓一個人去寫一篇與他的個人信仰不一致的文章,如支持提高稅率的文章,會使他更強烈地支持自己的立場。對于本寧頓學院的學生而言,減少認知失調可能意味著他們承認自由主義確實對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很重要,或者甚至承認自己其實一直都是自由主義者,只是直到現(xiàn)在才有機會表達出來而已。外界力量通過改變人們的自我認知方式從而對他們產生持久的影響。

同樣,一旦自我認知達成一致,人們愿意通過選擇可以增強這種一致性的方式來避免認知失調。舉例來說,本寧頓學院的女生們選擇自由主義者作為自己的丈夫、朋友。其實在任何一類團體中都能看到這類模式:保守主義者、宗教人士、環(huán)保人士,等等。當然這么做不僅僅是為了避免認知失調;人以群分,這同時也滿足了我們的歸屬感。隨著時間的流逝,自由選擇的相互作用最終不僅使自我認知趨于定勢,同時周圍的人也更容易對個體下定義。

當我們試圖決定如何更好地引導自己的生活時,追求一致性會導致進退兩難的局面。一方面,我們當然不想做心口不一的人,無論是在自己眼里還是在別人眼里。當有人告訴我們“連我都不認識你了”的時候,其中的負面暗示很明顯:你的行為方式對其他在你成長過程中認識或喜愛你的人來說是不可知和不值得信任的。另一方面,世界永遠在變化,如果永遠保持一致就意味著我們有可能變得頑固不化并且和世界失去聯(lián)系。2004年的美國大選就是個非常鮮明的例子。約翰·克里因為反復無常、慣于玩弄權術,受到譴責從而喪失了候選人資格;而喬治·布什則因為堅持己見受到了大多數(shù)人的尊敬。但是一旦回到辦公室,布什卻因為機械模仿某些觀點和口號,很少考慮“當時的實際情況”而受到批評。在2006年白宮舉行的記者招待晚宴上,喜劇演員史蒂文·科爾伯特(Stephen Colbert)“稱贊”布什說:“這位先生的最偉大之處在于他的堅定。你知道他堅持的立場。他星期一所相信的事情到星期三仍然堅持相信,無論這中間的星期二發(fā)生了什么事?!彼坪跄阕鞒龈淖儯憔蜁艿阶l責;而如果不作任何改變,你也將受到譴責。這就是為什么在一致性和變通性之間保持適當?shù)钠胶馐侨绱酥y。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