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講 禮儀與展示(6)

巴別,巴別:不只中外建筑史 作者:尉陳


如上所說,認識建筑遠遠不止是一個簡單的知識接受的問題,而是需要具備較高層次的文化與藝術(shù)修養(yǎng)。我們要全面理解建筑,除了建筑的物質(zhì)性之外,建筑的文化、藝術(shù)、歷史性方面的知識更是多多益善。因為建筑畢竟不同于一般的科學技術(shù),如沈福煦教授所言[. 參見沈福煦:《建筑概論》,85頁,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4。],古代的科學技術(shù),當它們過時之后(或理論的否定,或應(yīng)用的落后而被淘汰)基本上就不再與現(xiàn)當代發(fā)生直接聯(lián)系,而純粹作為一種歷史了,例如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力學理論、托勒密的地心說等。而我們的建筑則不然,一個古代建筑,它只要還存在于世界上,這個存在就會一直對我們施加影響,包括精神的或物質(zhì)的;甚至如米歇爾·科恩所言,“消失是對抗遺忘的又一途徑,那些永遠不會再被我們看見的建筑,必然存活在宇宙的最深處”,繼續(xù)對我們產(chǎn)生作用。這是由建筑這種復(fù)雜對象本身的諸多種內(nèi)涵(屬性)所決定的。

因此建筑歷史的意義就不僅止于“觀千劍而后識器”了。

我們說過,建筑是文化的產(chǎn)物,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最具體的表現(xiàn),是物化之文化。那么什么是文化呢?這顯然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有人曾作過統(tǒng)計,截至目前,世界上對于文化的解釋已不下200種,但卻沒有哪一個定義可以得到絕大部分人的完全同意。如序言中所述,余秋雨教授曾對文化有過一個很詩意的說法,倒蠻有意思: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一個當今的女孩子面對著一張歷史的老地圖出神,然后出走,然后回來。換言之,當一個現(xiàn)代生命,與大地、與歷史連在了一起,就構(gòu)成了文化。文化乃是一個互動的過程。

這里的“出走”當然是指精神上的遠足,走進的是歲月的深處、歷史的深處?;貋砗蟮倪@個女孩子就再也不是未曾出去時的那個她了,或多或少,她一定會有所變化。

可見在某種意義上,歷史成就文化,而文化影響人生。這正是歷史的終極意義所在—— 幫助人們完成自我角色的建立與提升,從而以最大程度的精神滿足來度過自己的一生。換言之,即“使人超越自己之所是,邁向人之所當是”。

對于那個女孩子來說,促使她出走、走進歷史深處的動因,是那張使她出神的歷史老地圖;那么對于大家來說,促使大家走進人類文明圣殿、進行一次精神遠足的動因,我希望就是我們以上五講的內(nèi)容。

這座氣象萬千的人類文明圣殿隨時歡迎我們,它在不同的角度都開著門,每扇門上還都有窗:文學、戲劇、繪畫、雕塑、音樂、舞蹈、電影、哲學、宗教、歷史、建筑……因著角度的差異,圣殿內(nèi)的景觀在不同的窗口又有著不同的呈現(xiàn),因此我們可以在進門之前先從這些窗口窺其堂奧,然后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門徑登堂入室。

建筑歷史,便是令我流連不已的一扇窗子,經(jīng)由這扇窗,我得以飽覽人類文明的風景,現(xiàn)在我小心翼翼地將這個窗口推薦給大家,希望您從中獲得與我一樣的快樂。以下的內(nèi)容,便是我為了使您看得更清楚,擅自在窗戶紙上摳的一個孔洞,您不妨看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