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建筑還不光是供我們“居住”的一個物質對象,問題似乎有些復雜—— 建筑還是文化的產物,它所表征的乃是一個民族的集體潛意識,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態(tài)。它能夠傳載某種信息。這也可以看作是建筑的諸多屬性當中的社會、文化屬性。建筑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在它的物質性、實用功能性之外,它的人文、思想和藝術性更是顯得格外重要,我們在剛開始認識建筑時就建立起這種觀念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對于建筑,我們究竟該如何來定義它呢?
什么是建筑?這對蕓蕓眾生來說,似乎是個很簡單的問題,簡單到誰都可以回答:建筑就是房子嘛!梁思成先生也曾經說過,建筑就是人類蓋的房子,為了解決他們生活中“住”的問題。
但當我們真正接觸建筑,把它作為一門學問(建筑學)來研究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這實在是一個有失偏頗的答案[. 參見沈福煦:《建筑概論》,1頁,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4。]。
在這里,我要很嚴肅地告訴大家:
建筑不是房子!
王貴祥教授曾在《百家講壇》上對此作過細致的論證:“我們可以說房子是建筑物,但建筑物卻不僅僅是房子,因它還包含著很多不是房子的其他一些對象?!逼鋵崳幌麑χ車氖澜缟宰魃罹?,我們就會發(fā)現,很多并不是房子的東西,卻恰恰是非常重要的建筑。
譬如牌坊、紀念碑,它們無疑都屬于建筑物,但不能住人,你不能說它們是房子。
北京的天壇、地壇、社稷壇,這些中國特有的壇廟建筑,也很難說是房子。
古埃及宏大壯美的金字塔、古希臘設計絕妙的露天劇場、羅馬帝國氣貫長虹的高架引水渠和平坦筆直的羅馬大道、不列顛神秘莫測的原始巨石陣……它們都不是房子,但它們都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最聲名顯赫的建筑物。
包括中國的萬里長城,就是一堵大墻,它的英文名字是The Great Wall,古代的中國人不是建它來遮蔽風雨的,而是作為一道抵擋北方游牧部落的防御工事,同時還兼具著通訊報警的功能,它顯然不能稱之為房子。
古代印度的窣堵波、北京的妙應寺白塔、南京的棲霞寺舍利塔、巴黎的埃菲爾鐵塔等,也都屬于建筑物,但同樣都不能說是房子。
還有景觀建筑,即中國人所慣稱的“園林”,如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你能說它們是房子嗎?
可見,以房子來定義建筑未免太過輕率了,很顯然,建筑不僅僅是房子。
那建筑是什么呢?
“建筑”這個詞匯在如今中國用得很普遍,但正如王貴祥教授所指出的,非建筑學專業(yè)的人對它應用得通常都不太恰當。因為“建筑”這個詞匯,在漢語中是比較模糊、多義的,比較含混,它可以理解為名詞,也可以理解為動詞。作為名詞,這個“建筑”是近代從日語里借用來的。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是沒有這個詞匯的,“建”和“筑”兩個字在漢語中原本都是獨立的動詞,乃是指一個工程的過程。如建造、筑造、營筑、營造等都是指蓋房子的行為過程。
尤其是“營造”這個詞匯,是中國古代比較有廣泛意義的跟建筑相關聯(lián)的詞。如營造宮室、營造城池、營造寺廟、營造園林等都是用“營造”;而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建筑學專著,公元11世紀北宋皇家工程總負責人李誡的作品,書名就叫《營造法式》,翻譯成白話大概就是“建筑法規(guī)”、“建筑技術規(guī)范”之意。
直到20世紀50年代前,“營造”一詞在中國用得還非常普遍:當時的建筑公司叫營造場;清華大學建筑系最早也不叫建筑系,叫營建系;而在建筑史學界人所共知的一份全面研究我國古代建筑的重要刊物,其刊名就叫《中國營造學社匯刊》……都有一個“營”。那么何謂“營”呢?
“營”,就是“圍繞而居”?!睹献印る墓繁阌小般釣E于中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楊伯峻先生釋義為“大水四處泛濫,人們無處安身,低地的人在樹上搭巢,高地的人們便打相連的洞穴”。至于“營建”,本意即為“建造,興筑”,而“營造”,除卻“制作”本意,更有“構造,創(chuàng)作”的含義。
顯然,中國人的“營建、營造”,才真正吻合現代意義“建筑”的旨趣!
至于“營”所包含的“經營”一意,從更寬泛的意義而言,則可以引申為“經營創(chuàng)造環(huán)境”。
中國人真是聰明,我們再看一下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