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院必須有導師,導師的條件在國學院章程里規(guī)定了三條,很嚴格。第一條,要通知中國學術文化之全體。什么叫“通知”呢?就是統(tǒng)統(tǒng)要了解。光了解四書五經(jīng)行不行呢?不行的!第二條,要有正確嚴密的科學治學方法,不能只是清代乾嘉學派那套方法,要對西方的科學研究方法有所了解。第三條,要熟知歐美、日本學者研究東方語言、中國文化的成績。不是大約地了解一下,要深刻地去了解歐美、日本的漢學家們對中國文化研究的成就。而且導師應該有一種興趣――與學生個人接觸。章程規(guī)定導師除了指導自己的學生以外,每個星期還要在國學院里至少做一個小時的學術報告,這是指導研究生以外的工作。那么學生怎么選老師呢?
國學院公布了四位導師―― 王國維、 梁啟超、趙元任和陳寅恪的指導范圍,進校的研究生根據(jù)自己想研究的題目自報導師。王國維指導的方面很寬,第一,有經(jīng)學(漢代有五經(jīng),唐代有九經(jīng),到宋代有十三經(jīng),是儒家的經(jīng)典);第二,有文字學、訓詁學、古文字學和音韻學;第三,中國的上古史,還有中國文學。梁啟超的研究面也很寬,諸子百家、中國佛學史、宋元明學術史、清代學術史,還有中國文學。大家會提出一個問題,王國維和梁啟超都研究中國文學怎么辦?不矛盾。章程里講,各有風格,相互比較,不強迫學生必須選聽哪個導師,而且可以相互聽課,相互比較。趙元任指導的有三個方面:現(xiàn)代方言學、中國音律學和普通語言學,后來趙先生成了一位世界聞名的語言學大學者。陳寅恪 研究佛經(jīng)的翻譯,佛教經(jīng)典各種文字譯本的比較。這要求熟知多種文字,如果不熟悉文字你怎么比較研究呢?
這是四位導師。下面還有一位講師李濟。李濟研究人類學和考古學。國學研究院除了四位教授為導師、李濟為講師外,還有三位助教、一位主任――吳宓。據(jù)清華大學史料里編輯的,國學院一共招了兩次學生,共畢業(yè)74人。這些導師隨時和學生接觸。王國維住在照瀾院16號,陳寅恪住在照瀾院2號。梁啟超住在哪里呢?他住在城里,有時候也住在學校。
國學院停辦之謎
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朋友們也許會問,當時名氣這么大,全國真正一流的國學大師至少有兩位:王國維和梁啟超,鼎鼎大名,而陳寅恪的著作還沒有出來,趙元任很多著作也還沒有出來,但國學院到1929年就停辦,原因是什么?我想可能是這樣的:一個是缺導師,一流的大學者,夠上那三個條件的,恐怕很難找到。王國維是1927年逝世的,6月2日上午,他出了西門,坐黃包車到頤和園,自沉于昆明湖。梁啟超是1929年逝世的,而且他1928年就離開了清華。
第二個原因,1931年清華大學部的建設才真正步入正軌。當時的清華,有條件的院系自己辦研究所,自己招研究生,不需要有一個綜合的研究生院統(tǒng)一招生,這一傳統(tǒng)一直持續(xù)到新中國建立。既缺導師,而且各系可以自辦研究院,所以到1929年國學院也就停辦了。
這里還有一個問題,國學院只有短短幾年,為什么80年以后大家越談國學研究院,興趣越高,原因在哪里?我想有這樣幾個原因:一個原因,當時的導師確實是國學大師,由于他們在學術上的重大貢獻,使得國學研究院讓人永遠難忘,從而不自覺把國學研究院和他們的名字,和他們的學術造詣,聯(lián)系到了一起;第二個原因,國學院畢業(yè)的學生中出現(xiàn)了許多后來在中國人文學科做出了重大貢獻的人;第三個原因,當時清華國學院那些導師和學生,他們把整個身心都投入學術研究,追求學術真理。陳寅恪在王國維去世后為他寫了碑文,碑文說:“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边@個碑如今豎立在工字廳左邊的一個小山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