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習慣五: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2)

決定孩子命運的12個習慣:養(yǎng)成教育序列化訓練方案(節(jié)選) 作者:林格


《北京青年報》的一則報道說:

在北京圖書大廈三層學生部,來這一層買書的中小學生居多。書架上的新書琳瑯滿目,但有些書并不是按順序、按門類整齊地放好,原因是一些學生看完書后不懂得放回原處,而是隨手放進離自己近的書架。粗略統(tǒng)計,在大約四五十名買書的學生中,只有約十人把看過不買的書放回原處。也有學生知道把不買的書放回去,但只是放到大體位置,找到原來位置放回去的占少數(shù)。

國家圖書館是愛書人常去的地方,按要求來這里借閱書的人都在18歲以上。但在這里,學生的表現(xiàn)也不能讓人滿意。在二層中文社會科學期刊閱覽室,查閱期刊的學生大多來自高校,記者發(fā)現(xiàn),多數(shù)讀者知道看過期刊后放回原位,但90%以上的讀者離開時不知道把椅子推到桌子下面。還有,15分鐘前圖書管理員剛排好的椅子又都被拉了出來,管理員只好重新整理,每次整理座椅時,他還會收拾到一摞被讀者丟放在桌上的雜志和廢紙、雜物。

我們稍稍留意便會發(fā)現(xiàn),圖書館、閱覽室、學校、商場等很多公共場合都有“請將看后的書放回原處”、“請將用后的雨傘帶回來”、“請將用過的公共物品還回”等類似的標語。這一方面是提醒,另一方面也說明用完東西不能“歸位”的不文明現(xiàn)象依然存在。

在有些國家,用完的公共物品“歸位”已經(jīng)成了人們的自覺行為,就像排隊買票、購物一樣自然。方便別人也是方便自己,對公共財物更加愛護已經(jīng)成為一種美德。我們?yōu)楹尾粦搹男∨囵B(yǎng)孩子這種美德呢?

(3) 省時即高效

用了東西放回原處,能幫助孩子節(jié)省很多不該浪費的時間,提高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效率。

馬來西亞華文媒體《光華日報》曾刊登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這天傍晚,我們一家三口準備好要赴一朋友的婚宴,地點是在莎阿南的一間旅館。臨行之時卻找不到請柬,我們對那一帶的路線不熟悉,請柬附上的地圖可幫我們避免走許多冤枉路,于是再度在一些可能的地方細心翻找,最后仍然徒勞無功。

妻子催我上路,說:“反正找不著,不如趁著天色還亮,去那里兜一兜找更好?!庇谑?,我們便上車向莎阿南進發(fā)。幸好接近那一帶就看到路旁告示牌有那間旅館的方向,結果我們很順利就到了那里。

宴畢回到家,剛進家門不久,妻子就說:“哎呀,請柬不是乖乖地在這兒嗎?”我轉頭一看,那請柬一直都在鋼琴上面的一個小斜書架上!是我看了順手放在那里,過后也不在意,沒有把它放回收信件的籃子里去。

回想這晚的一切,卻也慶幸沒有鬧得不愉快(妻子對走錯路或迷路頗介意)。然而,這也是一個提醒:東西要放回原位!這是從小學已經(jīng)學過的淺顯道理。這一個簡單的動作若養(yǎng)成習慣,的確可以省去許多翻箱倒柜的時間,避免不少的心頭悶氣,何樂而不為?

很多人經(jīng)常因為找不到要用的東西翻箱倒柜,甚至大動肝火,既浪費時間,又影響身心健康,真是很不值得。要是此前能養(yǎng)成良好習慣,用過東西放回原處,什么東西放在什么地方就會一目了然,有時候取放東西就像本能一樣自然,根本不會花費什么時間。

(4) 關照別人就是關照自己

在公共場合用過東西放回原處,表面上看只是方便了別人,其實也是方便了自己。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設計的“小學生10個好習慣”中,有一個例子是這樣的:

張青的爸爸媽媽都在公司里上班,平常沒有時間購物,到了星期天,他們大多會去超市,把一周吃的、用的東西買回來。

每次買完東西結了賬,媽媽都會把購物車或購物筐放到指定的地方??吹接械娜税衍囎?、筐順手就扔下了,張青有時也覺得爸爸媽媽有點兒傻。

有一次,張青把這個想法跟媽媽說了。媽媽說,其實我們這樣做,并沒費多少事,而且也是為了方便自己。你想,如果大家都把車子順手一扔,走起路來就會很不方便,我們來購物的時候,還要到處去找車子,也不方便。超市可以安排人來做這件事情,但是一方面他們可能做不過來,另一方面做這樣的事情的人多了,超市的成本就會增加,東西也就會貴一些了。我們順手把它放回去了,并沒費什么事,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別人,這樣的事,我們?yōu)槭裁床蛔瞿兀?/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