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合理的要求
這是第一位的,不合理的要求沒有意義。很多父母恰恰忽略了這一點。那么,什么樣的要求才是合理的?必須符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也就是說,一定要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和個性特點。
2. 具體的要求
過于抽象、空洞的要求會讓孩子覺得迷茫,無所適從。比如要求低年級的小學生養(yǎng)成認真預習的習慣,他們會覺得不知道怎么辦,因為“認真預習”這個要求不夠具體,而他們又不具備自己細化要求的能力。所以,提要求的時候就要具體化,比如提出“閱讀課文幾遍、熟讀生詞幾遍、完成幾道習題”等具體的要求,要讓孩子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3. 有層次的要求
通俗一點說,分層次好比上樓,如果要一步從一樓上到六樓,除非有特異功能,一般人是很難辦到;但若是走臺階,一級一級地走,則很輕松就上去了。
養(yǎng)成教育中,給孩子提有層次的要求,等于是給孩子鋪了一級級進步的臺階。分層次、序列化,仍然需要根據(jù)孩子的年齡、生理、心理以及能力、興趣等各方面的因素來綜合考慮。
此外,父母對提出的要求一定要堅持,不能隨意更改。否則,孩子不能堅持到底,不但沒養(yǎng)成好習慣,反而可能養(yǎng)成做事半途而廢的壞習慣。所以,父母的要求一旦提出,就不要收回,要堅持,而且要很明確地堅持。有的父母一看到孩子吃點苦就受不了,就想放棄,這也是很不好的。父母要學會對孩子的不當請求說“不”,讓孩子努力堅持到底。
五、重視苗頭,把握第一次
孩子生下來就像一張白紙,第一筆畫上的是什么顯然非常重要。在教育學上,孩子的第一次也非常重要,正如英國教育家洛克所言:“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錯配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錯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别B(yǎng)成教育中的第一次,同樣為教育家所關注。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就曾寫下這樣的文字。
“無論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錯了,第二次也容易做錯。兒童種種壞習慣,都是由于開始學的時候,他們的教師或父母沒有留意去指導他們的緣故,以致后來一誤再誤,成為第二天性;所以小孩子教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時候教得好?!?/p>
所以,對于第一次的動作,做父母和教師的要格外留意指導,以免錯誤。無論是好的第一次還是壞的第一次,都不應該被忽視。俗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孩子偶然出現(xiàn)一個很好的行為,如果沒有人及時發(fā)現(xiàn)并鼓勵,下次他可能就不會這樣做了,這樣原本可以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的可能性就被掐滅了;孩子偶爾出現(xiàn)一個很不好的行為,如果沒有人及時發(fā)現(xiàn)并制止,下次他可能就會做出更不好的行為,久而久之養(yǎng)成壞習慣就很難糾正了。
當然,父母也不要像“特務”一樣時刻不停地盯著孩子不放,這樣孩子會有一種被監(jiān)視的感覺,可能當著父母是一套,背著父母是另一套,父母反倒不容易掌握孩子的真實情況了。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和孩子搞好關系,打成一片,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發(fā)現(xiàn)和了解孩子。
六、家庭內部保持一致性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一個人不是由于部分因素的拼湊培養(yǎng)起來的,而是由他所受過的一切影響的總和綜合地造就成功的?!币诩彝ブ谐晒嵤B(yǎng)成教育,家庭內部保持一致性應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那么,家庭內部如何保持一致性呢?
1. 父親和母親要一致
父親和母親“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似乎是很多家庭教育解決孩子問題的“法寶”。
這種方法到底怎樣呢?在家庭教育中,父親和母親還是保持一致的好。不然,一個這樣說,一個那樣說,孩子到底聽誰的呢?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尋找在“夾縫”中生存的辦法,做個“兩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