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鮮魚口:招幌連天幾百年

尋找北京城:千年來的真實往事 作者:趙潤田


鮮魚口:招幌連天幾百年

從北京正陽門城樓往南,是著名的前門大街,西側,有無人不知的百年商街大柵欄,與大柵欄相對的東側,則是鮮魚口。明代的鮮魚口叫作鮮魚巷,東面有條小河,河上有橋,漁民把從蘆草園南面的三里河捕來的魚運送到橋頭一帶叫賣,這條胡同由此得名。

曾與大柵欄齊名

鮮魚口作為一條商業(yè)街,形成于明清之際,曾與大柵欄齊名,其繁榮程度一點都不弱于后者,往東,一路店鋪迤邐,綿延三華里,經東西興隆街而與崇文門外另一著名商街花市大街銜口相接;向南,在長巷一至四條內曾有許多旅社和北京商業(yè)批發(fā)公司;向北,與前門火車站毗鄰。此外,街南街北自明代以來形成的民居和會館具有十分厚重的文化根基。名滿天下的北京悶爐烤鴨最初誕生在這里的便宜坊(圖1便宜坊誕生地),另一大眾小吃“炒肝”則出自街心的天興居,而興華園浴池的氣派足稱冠絕京華,廣和查樓和陽平會館戲樓曾聚集了京劇鼎盛時期的頂級名伶,天樂茶園(后改為大眾劇場)也在這條街上。1949年前,鮮魚口內僅帽店就有七家、鞋店九家。五六十年代,黑猴鞋帽店、長春堂藥鋪、天興居炒肝店、大眾劇場、都一處燒麥館、祥聚公糕點鋪、正明齋糕點廠等仍是京城亮點。

鮮魚口商區(qū)還應該包括它北面與之并排的打磨廠,那也是一條貫穿前門大街與崇文門外大街的老商街,連綿三里。在那條街上一路走去,會有許多意外的發(fā)現(xiàn),老旅館和老店鋪是街上的不斷線的風景。民國時期北京顏料公會舊址中西式結合的門樓風韻猶存,上面的廣告字跡還清晰可辨,而山西銀號喬家在北京唯一存在的院落就在路北,院外的門樓、院內的小樓,都是可圈可點的美景。

惜乎鮮魚口和打磨廠商區(qū)后來逐漸衰微。人們把目光轉向那些新型的現(xiàn)代化商廈和購物街區(qū)。

鮮魚口幾乎只是一個地名了。

但這里底蘊仍在,走進這一帶的街巷里,恍如走進了歷史。當年的傳統(tǒng)商業(yè)格局、老胡同的蜿蜒走向和臨街屋宇的建筑風格,都在無言中顯示著清末民初的風范?,F(xiàn)在,僅從鮮魚口街到西興隆街面上就有二層中式木結構小樓23棟,它們有的卷棚屋頂,風姿綽約;有的磚雕彩繪,極為精美;有的隨街轉角,別有情趣。走進附近的胡同,譬如草場一至十條、南北蘆草園,多為具有城南特色的小巧的四合院,街道不寬,行人不多,門樓也隨街就巷,清雅有致。它們是老北京的另一種宅院建筑形式,不是北城那種官宦氣息濃郁的端莊整飭的風格,它們絕不那般深不可測,而是隨彎就斜,因地制宜,一派輕松自如的韻味。這一帶多住有南城商家眷屬,魯商來京創(chuàng)業(yè)的許多人也都住在鮮魚口附近的胡同里。他們組成“西貴東富”之“東富”。這一帶貼近前門大街的布巷子、肉市、大江胡同等地方,清末民初時是北京著名的商街,還是整個京城紡織業(yè)的集散地,飯莊、布店、百貨店等比肩而立,建筑多有中西結合的風度,本土的材料,本土的技藝,卻糅進一些西洋的審美元素,渾然一體,非常有味道。站在這些精雕細刻的藝術品面前看一看,就知道什么叫作“智慧”。

鮮魚口有三里長,其東段叫興隆街,這條長街西起前門大街,正對著大柵欄;東到崇文門外大街,正對著花市大街西口,把老北京兩大商圈連接起來。鮮魚口南北兩側,魚骨似的伸展出許多小胡同,果子市胡同、肉市胡同和布巷子胡同的得名都是由商業(yè)而來,胡同里的鋪戶挨挨擠擠,連綿相接,名滿天下的全聚德烤鴨店在沒把門面設在前門大街之前,一直在肉市胡同里面經營了幾十年。大江胡同、小江胡同和長巷一至四條里,則是客店聚集之地。(圖2長巷二條民宅磚雕、圖3鮮魚口內的興華園浴池、圖4長巷三條中的老飯莊、圖5打磨廠顏料工會舊址、圖6江西喬家大院在北京打磨廠的院落、圖7大江胡同街景)

就像現(xiàn)在的流行歌曲。

而那時評劇的大本營,就在鮮魚口內的大眾劇場。北京最古老的京劇演出場所廣和劇場也在離鮮魚口只一箭之地的肉市胡同。

鮮魚口是老北京的一個標本。

對商業(yè)和娛樂業(yè)上的繁華,鮮魚口或許鴛夢難圓,歷史已經翻過那一頁了。等待這里的,將是人們懷舊心緒中一盞溫馨的燭光。人們要讓這燭光永遠地守候在老前門外的那一片老房子里,就像樹木把根須留在深深的土層。

這里的青磚灰瓦將不斷地叮囑人們:你們是從這兒走出去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