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節(jié):德才學識與真善美(6)

大道有言 作者:李燕杰


為了把這部《史記》寫好,使之能"藏之名山……俟后世圣人君子",司馬遷早年游歷了全國。為了寫大禹治水,南下浙江探看禹穴;為了寫孔夫子,游歷齊魯瞻仰孔子的廟堂、車服、禮器等遺物;為了寫屈原,特地到湘南汨羅江畔憑吊。他通覽諸子百家,凡皇宮里能找到的檔案資料都看了。最后把共526 500字的整部《史記》,一個字一個字刻在竹簡上(這可不同于今天在紙上寫字)。他是在忍受著人間最大的侮辱和摧殘的情形下刻寫的,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呀!

《史記》是一部私家著作,既沒有名,又撈不到利,同時內中觸忌不少,隨時都可能被朝廷問罪。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一種"冷對青霜劍,敢鑄千古詞"的無畏精神。所以,一部《史記》反映出司馬遷的堅韌意志,凝結著司馬遷一生的心血。司馬遷活著的時候,《史記》并沒有公之于世,直到他外孫時,這部不朽的《史記》才面世。被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一生發(fā)奮著作、堅忍不拔的精神,對今天的青年也有激勵作用。我們還有什么理由耽于長吁短嘆,而置國家大事于不顧呢?如果我們都有司馬遷的發(fā)奮精神,世間還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古人如此,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發(fā)奮者也比比皆是。

有個三級工,1977年由于工作需要,沒讓他參加高考,1978年允許他去考,卻沒考上。他一落榜,流言蜚語跟著就來了。什么"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你也配"?現在社會上有個很要不得的現象(不是整個社會,但影響也很大),就是誰也不能好。一個小組只要有人一拔尖,后面的人就踩他。中學里也有這種傾向。幾個學生商量好:誰也別進前十名,誰要進,就把他從窗戶扔出去。"槍打出頭鳥",誰也不能進步,不能冒尖,都是"一看二慢三通過"。所以對青年人來講,在冷遇面前,要經得起生活的挫折,不畏人所言,不怕有人議論譏笑,目光遠大一些,襟懷坦蕩一些。馬克思的《資本論》初版本"序"引了佛羅倫薩詩人但丁的格言:"走自己的路,讓人家說去罷!"這是有志者的英雄本色。

剛才講到的那個小伙子,面對流言蜚語更發(fā)奮了。不是說我考不上大學嗎,我還非要考個研究生不可!第二天他就找到車間主任,說:"雖然大學沒考上,但學習決不放棄,工作也不耽誤,希望得到支持。"并提出三個條件:第一,我這個三級工今年應該調資,但我不要了,讓給別人;第二,獎金也全不要了;第三,每天下午四至十二點的小夜班,別人不愿上,我上。剩下的時間你就甭管了。

車間領導同意了,結果他第二天就到一個大學去旁聽。這時學校有人來查學生證,并問:"誰沒有請站出來,否則罰五塊錢。"他,一個普通工人,進大學校門都緊張,何況還要查證,坐在那里心里七上八下??山又辖淌陂_口了:"你講完了?該我講課了。"查證的人走了,小伙子心上懸著的一塊石頭一下子落了地。這時教授就說:"我們這所大學過去有個傳統(tǒng),經常是旁聽生經過發(fā)奮攻讀,最后比真正的本科大學生的成就還要大。怎么能來旁聽幾堂課,就罰五塊錢呢?"小伙子聽了,渾身暖流,眼睛濕潤了,默默地下定決心:就憑老教授這一席話,我也不能不好好學!從那天起,從東城到西郊,風里來,雨里去,風雨無阻,堅持到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