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清芬正氣傳當(dāng)世(1)

清華園隨筆 作者:曾昭奮


——校慶隨筆之三

今年(一九九六)四月二十八日,清華大學(xué)八十五周年校慶。逢五逢十,慶?;顒颖韧曷≈兀敌PS岩脖韧隉狒[。幾位從外地趕來的中文系老校友,知道校園中早就樹立了朱自清先生的雕像,自告奮勇號召了一隊人馬,信步向《荷塘月色》環(huán)境所在的“荒島”走來。

記憶中雜草叢生、野兔出沒的荒島,已是一個假山亭榭、步道逶迤的悠閑場所,此時也游人如鯽,儼若一次游園盛會。

這個島子面積大約二公頃,是近春園遺址。一八七三年,同治皇帝下令重修圓明園,近春園的“空閑園寓二百余間”被全部拆除,所得木植充當(dāng)了重修圓明園的材料。一座皇家園林,淪為一片廢墟。島的周邊,為荷塘所環(huán)繞。荷塘北岸,當(dāng)年就有朱自清先生日常必經(jīng)的煤屑路,《荷塘月色》(一九二七年)的靈感,就是在這里生發(fā)起來的。一九四八年朱先生去世,他的同事就在岸邊土丘上建了“荷塘月色”草亭,馮友蘭先生親筆題匾。已毀。

但是,今天還不是賞荷時節(jié)。只有些瘦弱的荷葉尖子刺破了平靜的水面,幾許張開的小圓葉,懶洋洋地平躺著。荷塘岸邊的小山丘上,有一座六角攢尖亭子,掛著“荷塘月色”四字木匾,墨底金字,是朱自清先生手跡。

清 芬 正 氣 傳 當(dāng) 世清 華 園 隨 筆幾位老人在亭中小息。此時有人發(fā)問:“怎么見不到朱先生的雕像呢?”有人又站了起來,環(huán)顧全島,在繼續(xù)尋覓中。一位站在亭外的年輕人解釋道:“朱先生的雕像不在這里,在水木清華那邊?!崩先藗円积R“啊!”了一聲。他們記得“水木清華”那邊有另一個荷塘,那是一個小荷塘,不是當(dāng)年朱先生經(jīng)常行走的地方,更不是《荷塘月色》的典型環(huán)境。

《荷塘月色》這篇文章,我是在一九四九年讀到的。那時,我是初中一年級新生,故鄉(xiāng)潮汕平原剛剛解放,用的還是解放前的“國文”課本。課堂上讀完《背影》一文,從老師那里借來《背影》一書,老師特別指出其中有篇《荷塘月色》,是好文章。村外八九里處,就有一口大荷塘,這也增加了讀《荷塘月色》的興趣。

……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老師講《背影》時,本來就聽不懂,我們這些十二三歲的小孩還沒有《背影》那樣的人生閱歷。這回讀《荷塘月色》,沒有老師的朗誦,也沒有老師的講解,比起“父親的背影”那一段來,更不好懂了。荷花為什么就像“剛出浴的美人”呢?“剛出浴的美人”不就是在池塘里洗完澡沿著石階爬上來的女人嗎?這我看多了。村里多池塘,女青年就愛和著衣服在池塘里洗澡。為了雅觀,下水時都換了黑色衣褲。她們從水里爬上來時,濕淋淋的一身黑,長長的黑發(fā)貼在臉上、脖上、肩膀上,老太太都罵她們“水鬼”,……那時候,還沒有讀過杜衍的“曉開一朵煙波上,似畫真妃出浴時”,沒有讀過楊萬里的“恰似漢殿三千女,半是濃妝半淡妝”,也沒有想到趁著月夜跑到荷塘去體味一下。

長大了,成了知識分子了,知道了《背影》和《荷塘月色》所流露的,是一種典型的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的溫情。但在剛解放時,對階級的理解是很糊涂的。一九五○年初,新民主主義青年團(tuán)(后來改稱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tuán))從秘密轉(zhuǎn)為公開,動員學(xué)生們加入。在填申請書時,我就犯愁了,其中“階級成份”怎么填?我去找支部書記,他問我:“家里有田嗎?”“有多少?”“那就填小資產(chǎn)階級吧!”我心里不同意,我認(rèn)為家里很清苦,遠(yuǎn)不夠小資產(chǎn)階級的水平,自作主張?zhí)盍恕鞍胄≠Y產(chǎn)階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