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右手忙不過來時,左手也只是偶爾騰出來幫一下,然后縮回去。
和同學們第一次出國前,曾經(jīng)從老師和師兄師姐們那里打聽了很多的注意事項和準備工作,在這些間接經(jīng)驗的引導下,我們也確實少走了很多的彎路和遠路。然而有些東西,還是要親身體驗才能發(fā)現(xiàn),不是被請教的人不愿意給你說,而是這個話題往往難于啟齒。比如說,吃喝拉撒睡里的“撒”。
來也門剛剛入住五星級“皇冠”賓館的時候,我們對于酒店客房里廁所的設施頗為不解。那里除了一個坐便器和蹲便器以外,還有額外的一個坐器——陶瓷的盆附帶一個水龍頭。就是這個東西,讓我們初來乍到的中國學生們尤為困惑。有說是涮墩布的,有說是洗腳池的,就是沒有人想到人家其實是個洗便器。也就是說,阿拉伯人方便后從來不用衛(wèi)生紙揩凈,而一概是用左手就著清水沖洗干凈。這個聽起來頗為荒唐的事實很快得到了我們的驗證。不管是賓館酒店政府部門還是普通人家公共場所,阿拉伯人的衛(wèi)生間里
一律沒有衛(wèi)生紙的陳列,取而代之的則是洗便器。更為簡陋的,則是干脆擺放一桶水和一個瓢,來者自會意,取而用之……
后來憑此經(jīng)驗我當然地發(fā)揮了一下:怪不得阿拉伯的超市里沒有成卷的衛(wèi)生紙賣,成包成包的手帕紙的價格又是國內(nèi)的三倍還多,原來是因為需求太少,銷售量上不去?。?/p>
由此引出的還有阿拉伯人左右手的嚴格分工。左手規(guī)定為不潔之手,是用來干臟活、做方便后的清洗工作的。右手則為純凈之手,是與人握手、進行施舍、贈送禮物、遞交物品的專用手。仔細想來,這種習慣的養(yǎng)成也是有其合理成分的。早先阿拉伯人生活在自然條件極端惡劣、生產(chǎn)力非常低下的阿拉伯半島。他們居無定所,只能過著極其簡單的生活。他們沒有復雜的工具和用品,所以吃飯、方便都只能用手。然而沙漠中水極為珍貴,不能保證經(jīng)常洗手,故又有了兩手的左右分工:進行一切清潔體面、高尚的事情時使用右手;干臟活、大便后以水或土凈身時使用左手。因而左手被認為是不潔的,不能碰潔凈神圣的物品。
最簡單的例子是和阿拉伯人一起吃飯,請務必要使用右手而不是左手進食。阿拉伯人吃飯很有特色,通常是席地而坐,將面包掰成小片或是將米飯撮成小團,用幾個手指捏住送進口中。即使是帶有湯汁的菜肴,他們也都全部吃下去,這就是所謂的阿拉伯手抓飯。然而手抓飯吃起來雖香卻有一項
要注意——一定要用右手取食??v使身為外國人的我們左右手不像阿拉伯人那樣分工明確,但入鄉(xiāng)隨俗,倘若你當著一桌人的面用左手抓取菜肴大嚼特嚼,恐怕大家都會拂袖而去,甚至鬧得不歡而散者也有。
除去吃飯,日常生活中你也能體會到左右手的區(qū)別。穿衣先伸右手穿右袖,戴紗巾先舉右手往頭上圍。即使是在平時干活,阿拉伯人也是更多地使用右手。我經(jīng)??吹接挟?shù)氐膵D女忙不迭地用右手勞作著,而左手則是將裹在身上的長長的布料緊緊地捏在腋下。當右手忙不過來時,左手也只是偶爾騰出來幫一下,然后倏地縮回去。
對自己尚且如此,待人接物方面則更為講究。兩人在路上相逢,一邊說“阿瑟蘭姆阿累庫姆”(你好),一邊在對方的右臉頰上貼一貼。有實習的同學告訴我說阿拉伯人握手都是從右開始握,我仔細觀察了一下,發(fā)現(xiàn)我們老師的習慣的確如此。他不僅握手時要和我們從右邊開始依次而握,就連分發(fā)作
業(yè)的時候也是用右手從右邊一個個傳下去。
第一次接作業(yè)本的時候我本想雙手接來表示恭敬,卻遭到了老師的一頓指責,他說阿拉伯人講究用右手接取別人遞來的東西,否則就是極大的不恭,在別人看來也是相當不禮貌的。
手是如此,腳也一樣。穿襪子穿鞋,他們總是先穿右腳,再穿左腳;進入住宅和清真寺時,到了門口也總是刻意調(diào)整步伐,先跨右腳,再跨左腳。
除了手腳的左右功能不同以外,其他方面,左與右在阿拉伯人心目中也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他們講究右為上左為下,如麥加“克爾白”(麥加城圣寺中央的高大石殿)天方的右為吉祥幸福之地,如也門——也門位于阿拉伯半島南端紅海岸邊,是半島自然條件最好的地區(qū),雨水最充沛,是歷史上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最發(fā)達的地區(qū),曾出現(xiàn)過當時最強大的薩巴王朝,還修建過著名的馬里卜水壩,因此被阿拉伯人譽為“綠色的也門”,在《古蘭經(jīng)》里被譽為天堂之地。
相反,“克爾白”天方左側的沙姆地區(qū)(包括約旦、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巴勒斯坦等國)則成了“災難、不幸”的代名詞。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因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沙姆地區(qū)歷來就是戰(zhàn)爭之地。從拜占庭王朝到阿拉伯帝國時期一直到如今,戰(zhàn)火從未遠離過這個地區(qū)。阿拉伯語甚至有一句話叫做“沙姆地區(qū)的人總是遭受戰(zhàn)火”,用來比喻難以避免的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