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道①之不行②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③也。道之不明④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⑤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p>
【注釋】
① 道:即中庸之道。
② 不行:不能付諸實踐。
③ 知者過之,愚者不及:智者對于中庸之道,知道、了解得太過而不能付諸實踐;愚者對于中庸之道又因為了解得太少、甚至不了解而不能實踐中庸之道。知者:即智者,與愚者相對,指聰明、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智、愚,是基于才能、能力上的定性。過:過分、過頭。不及:不夠、有差距。
④ 不明:不能彰顯于世。
⑤ 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賢者一味地實踐中庸之道,而不能讓人明白中庸之道的道理;不肖之徒常常不能實踐中庸之道,更不能彰顯中庸之道的道理。不肖者:與賢者相對,指不賢的人。賢、不肖,是基于道德上的定性。
【譯文】
孔子說:“我知道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在于:所謂的“聰明”人對于中庸之道,知道、了解得太過而不能付諸實踐;愚蠢的人對于中庸之道又因為了解得太少、甚至不了解而不能實踐中庸之道。我知道中庸之道不能彰顯于世的原因在于:所謂“賢能”的人一味地實踐中庸之道,而不能讓人明白中庸之道的道理;不肖之徒常常不能實踐中庸之道,更不能彰顯中庸之道的道理。就像人們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嘗滋味一樣?!?/p>
【品評】
本章承接上章之意,進一步解說“民鮮能行”的具體表現(xiàn),實際上還是講“過”與“不及”的問題。“道之不行”與“道之不明”兩個方面,正是要解釋上一句話中的“民鮮能行”。
需要注意的是,“道之不行”后面所闡述的是“知(智)者”、“愚者”;“道之不明”后面所對應的是“賢者”與“不肖者”。
我們知道,智、愚是從人的知識、能力等智性上做出的判斷。如果說天資不足的愚者不能實踐“時中”還可以理解的話,那么天資超群的“智者”又為什么不能實踐“時中”呢?因為他們還是不知道“時中”的真正含義,所以他們的智,并不是真正的智,因為缺少德性的內(nèi)涵,或者至少對人生之常態(tài)的認識出現(xiàn)了偏差。所以這里的“智者”,并不是儒家心目中的“智者”,而是世人所謂的“智者”或自封的“智者”而已。就好像佛教、道教中的釋迦牟尼、老子以及歷代高僧、高道,哪一個不是天資超群的“智者”?但在儒家看來,佛教追求的出家生活和道教追求的長生狀態(tài),都不是人生的常態(tài),因此,不管佛道教把“空”或者“無”講得多么深刻,都是有所偏差的。即使是不少西方哲學家,也認為中國哲學偏重于人倫日用,缺少本體式的高明思想,其實也是基于他們對儒家“時中”真意缺乏透徹了解的結果。缺乏了解,自然也不能真正實踐“時中”的原則。這些都屬于“知者過之”所導致的“道之不行”的問題。
另一方面,賢、不肖則是從道德修養(yǎng)等德行上做出的判斷。如果說“不肖者”不明白“時中”的道理還可以理解的話,為什么又說“賢者”也不明白“時中”的道理呢?實際上,這里的“賢者”如同上面提到的“智者”一樣,也不是儒家心目中的“賢者”。不管是世俗社會中人的稱謂,還是自封,所謂的“賢人”,僅僅認可他們自以為是正確的道德原則,是不能真正認識“時中”真意的。而且,“賢者”最大的問題,往往是偏重于行動,而忽視對于道理的學習。元代胡炳文在《四書通》中也說:“知者知之過,以為道不足行,是不仁也;賢者行之過,以為道不足知,是不知也?!边@些都屬于“賢者過之”所導致的“道之不明”的問題。
正因為上述四種人要么太過、要么不及,所以,他們總是不能做得恰到好處。而無論是過還是不及,無論是智還是愚,或者說,無論是賢還是不肖,都是因為缺乏對“道”的了解,因而缺乏實踐“中庸之道”的自覺性。正如人們每天都在吃吃喝喝,但卻很少有人真正品味生活一樣,人們雖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行事,但由于自覺性不高,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不是做得過了頭就是做得不夠,難以達到“中和”狀態(tài)。
朱熹在解說這一章的時候指出:“道者,天理之當然,中而已矣。知愚賢不肖之過不及,則生稟之異而失其中也。知者知之過,既以道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賢者行之過,既以道為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不過這種解說依然顯得不夠清晰。元代胡炳文在《四書通》中說得十分明白:“此章分道之不行、不明,而下章即舜之知,言道之所以行;即回之賢,言道之所以明?!笨梢?,本章在《中庸》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