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修身齊家(1)

止于至善《大學-中庸》 作者:劉成有


【原文】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①之②其③所親愛④而辟⑤焉⑥,之其所賤惡⑦而辟焉,之其所畏敬⑧而辟焉,之其所哀矜⑨而辟焉,之其所敖惰⑩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注釋】

① 人:泛指一般人。

② 之:同“于”,對于。

③ 其:代詞,自己的。

④ 親愛:親近、喜愛。

⑤ 辟:偏頗、偏見的情緒。鄭玄認為這個“辟”字,應當讀作譬喻的“譬”,意思是以他人的表現(xiàn)為鏡子,用以反觀、省察自己是否修身。朱熹等人認為從上下文中理解,應該讀作偏向的“偏”。

⑥ 焉:語助詞。

⑦ 賤惡:輕視、討厭。惡:讀作務,wù,厭惡。

⑧ 畏敬:畏服、尊敬。

⑨ 哀矜:哀憐、憐惜、同情。矜:讀作今,jīn,憐惜。

⑩ 敖惰:敖,通“傲”,驕傲、不敬重。惰:懈怠、怠慢。

   好:動詞,讀作號,hào,喜歡。惡:名詞,不好、不美之處。

   惡:動詞,讀作務,wù,厭惡、討厭。美:名詞,好的方面。

   鮮:少,不多的意思。

【譯文】

所說的治家使之和睦的根源在于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是說人們對于自己所親近喜愛的人往往會有過分親愛,對于自己所輕賤厭惡的人往往會一味地輕視厭棄,對于自己畏服敬重的人往往會盲目的崇拜,對于自己哀憐同情的人往往過于憐憫,對于自己認為傲慢、懈怠的人往往過于偏激。所以,很少有人能夠在欣賞某個人的時候還能客觀地看出他的不足,也很少有人能夠在鄙視、厭惡一個人的時候還能夠公正地看出他的優(yōu)點。

【品評】

人之一生,不外“獨處”與“與人共處”,所以《大學》中講到的“修身”,也主要是從“獨處”時候的“慎獨”與“與人共處”時候需要處理的各種關系這兩個方面來講的。實際上,人的一生中與人共處的時候,遠較個人獨處的時間要多,因此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技巧,掌握與人相處的正確態(tài)度,就顯得十分重要。這也就是《大學》、甚至其他儒家經典中在人際關系方面所費筆墨最多的原因所在。但待人的態(tài)度,往往因人而異。對方的地位、表現(xiàn)、處境、彼此之間的關系,都會影響到與人相處的態(tài)度與實際相處的方式。喜愛自己喜愛的人,輕賤自己看不起的人,敬畏權威和德高望重的人,哀憐孤弱無助的人,本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一味按照人之常情來生活,按照人之常情來處理人際關系,因為不能克服人之常情的缺陷,難免會出現(xiàn)偏差。所以要想成賢成圣,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就需要克服好惡等人之常情,修身養(yǎng)性,以符合“天道”至公至誠、無偏無私的中正心對待“家”內、“國”內自己面對的各種人際關系。

人性中也有許多弱點,如偏見、驕傲、懶惰等,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有弱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了自己的弱點卻不加以改正,反而放任自流。因為偏見,對事物的認識就不會全面;因為對人有過分的憐憫之心,就看不到對方身上的缺點,不能做出正確的評價。正是因為與生俱來的弱點,使人人向往的公平正義無法實現(xiàn)。所以,我們應該通過學習,通過實際的行為處事過程來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盡量克服自身的弱點,以求公正的評判事物和社會,創(chuàng)造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環(huán)境。公平的環(huán)境、公平的待遇,是人們一直所追求的。公平不是絕對的,但是如果主持公平的人多一些,那么社會就會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為政者本身也應該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這樣才能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