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2.14]滕文公問曰:“齊人將筑薛①,吾甚恐,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昔者大王②居邠③,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茍為善,后世子孫必有王者矣。君子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④,為可繼也。若夫成功,則天也。君如彼何哉?強⑤為善而已矣?!?/p>
【注釋】
① 筑薛:在薛地筑城。
② 大王:即“太王”,周文王的祖父。
③ 邠(bīn):即“豳”,今陜西彬縣一帶。
④ 垂統(tǒng):把基業(yè)傳給后世子孫。
⑤ 強(qiǎng):竭力,盡力。
【譯文】
滕文公問道:“齊國人要加固薛地的城墻,我很擔心,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從前太王住在邠地,狄人來侵擾,他就離開了邠地,遷到岐山腳下定居下來。這并不是選擇的結(jié)果,是不能不這樣呀。如果能行善,后代子孫一定會有稱王天下的。君子創(chuàng)立基業(yè),傳給后世子孫,是為了可以接續(xù)下去。至于說到成功,那就要看天意了。您對齊國人又能怎么樣呢?自己盡力行善就是了?!?/p>
【原文】
[2.15]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竭力以事大國,則不得免①焉,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幣②,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屬③其耆老④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養(yǎng)人者害人。二三子⑤何患乎無君?我將去之?!ミ?,逾梁山⑥,邑⑦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瘡闹呷鐨w市⑧?;蛟唬骸朗匾?,非身⑨之所能為也?!牢鹑?。君請擇于斯二者?!?/p>
【注釋】
① 免:特指免于禍。
② 幣:繒帛,古人用作禮物的絲織品。
③ 屬(zhǔ):聚集。
④ 耆(qí)老:老人。六十稱耆,七十稱老。
⑤ 二三子:諸位,幾個人,“二三君子”的簡稱。
⑥ 梁山:在今陜西乾縣西北。
⑦ 邑:國都,京城。這里作動詞,建立國都。
⑧ 歸市:涌向市集。
⑨ 身:自我,自身。
【譯文】
滕文公問道:“滕國是個小國。要是竭盡全力去服侍大國,還不能避免禍患,那該怎么辦?”
孟子回答說:“從前太王住在邠地,狄人來侵擾。太王拿毛皮和絲帛進獻狄人,沒能避免侵擾;拿好狗和良馬進獻狄人,也沒能避免侵擾;拿珍珠美玉進獻狄人,還是沒能避免侵擾。于是召集當?shù)氐拈L老,告訴他們說:‘狄人所要的,是我們的土地。我聽說:君子不因那些用來供養(yǎng)人的東西使人受害。諸位還擔心沒有君主嗎?我將要離開這里。’于是離開邠地,翻越梁山,在岐山腳下建都、定居。邠地人說:‘是個有仁德的人啊,不能失去啊。’追隨他的人就像趕集一樣。也有人說:‘這是世世代代守護的基業(yè),不是我自己所能決定舍棄的。’于是盡死效力也不離開。就請您在這兩者之中作出選擇吧。”
【品評】
君子不以其所以養(yǎng)人者害人。
君子不因那些用來供養(yǎng)人的東西使人受害,這才叫分清了目的和手段、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養(yǎng)人者”變成“害人者”著實值得反思,老子不也提出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嗎?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紛雜的音調(diào)使人聽覺不靈,飲食饜飫使人味覺受傷,縱情狩獵使人心蕩神狂,稀有物品使人行為不軌。養(yǎng)人者同時具有害人的因素,區(qū)分目的和手段,把握適時與適度,都顯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