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
仁者無敵。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施仁政、行王道,天下無敵;修孝悌、講忠信,眾志成城。
“仁”是一個先于孔子而出現(xiàn)的觀念,《詩經》、《尚書》等書中都已提到,但多指儀文美備??鬃觿t把“仁”提升為人之為人的一種價值原則,即《中庸》所謂“仁者,人也?!薄睹献印”M心上》所說的“仁也者,人也。”仁是確立人自身以及處理人與他人關系的基本原則。那么,仁的基本含義是什么呢?《論語 顏淵》中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比收邜廴艘杂H子、兄弟等原初的自然關系為基礎:“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 學而》),然后逐層展開:“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保ㄍ希挠H子之愛、手足之情到群體之愛,仁道原則逐步提升為一種普遍的規(guī)范。這一規(guī)范的落實必須從自我入手,這就是孔子強調的“為仁由己”(《論語 顏淵》)。具體可以從兩方面看,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 雍也》),這是從積極方面說;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顏淵》),這是從消極方面說。但要真正達到“仁”的境界,卻絕非易事??鬃釉u價自己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論語 述而》)說自己不過是不斷朝仁圣的理想努力罷了。
孟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認為仁是人的重要特質:“仁,人心也”,仁是“人之安宅” (《公孫丑上》)。仁是人本身固有的:“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保ā陡孀由稀罚┧醋匀巳私杂械摹皭烹[之心”或“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保ā豆珜O丑上》)。孟子仁政思想正是建立在性善論這一基礎之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保ㄍ希┫韧跤腥蕫壑?,于是施行仁愛之政。施行仁政符合人性,深得百姓的支持,治理天下就能輕而易舉。
在這章節(jié),孟子提出了施行仁政的一些基本主張,如要求在法制上少用刑罰,經濟上減少賦稅,農業(yè)上深耕細作,教育上修習人倫與社會準則。孟子認為,通過推行仁政,社會就能穩(wěn)定,凝聚力也會增強,一旦國家遭遇危難,百姓會奮力保家衛(wèi)國。孟子還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保ā豆珜O丑下》)真正施行仁政即使不得已要迎戰(zhàn),也能戰(zhàn)無不勝。這也就是所謂“仁者無敵”。
【原文】
[1.6]孟子見梁襄王①,出,語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③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于一?!?/p>
“‘孰能一之?’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p>
“‘孰能與④之?’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⑤,則苗槁矣。天油然⑥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⑦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⑨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⑩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注釋】
① 梁襄王:梁惠王的兒子,名嗣,一說名赫。
② 語(yù):告訴。
③ 卒(cù):同“猝”。
④ 與:從,隨。
⑤ 七八月:用的是周歷,相當于夏歷五六月。間:中間,內。
⑥ 油然:云氣上升的樣子。
⑦ 浡(bó)然:興起、旺盛。
⑧ 人牧:牧民之君,統(tǒng)治者。
⑨ 引領:伸長脖子。
⑩ 由:通“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