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型血人的乙型肝炎飲食注意
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很廣,生活中只要有密切的接觸多會被傳染,因此應該多注意飲食衛(wèi)生,最好做到以下幾點:
飲食宜清淡。應多進食新鮮蔬菜,如青菜、菠菜、黃瓜、西紅柿等;多吃水果,如蘋果、生梨、香蕉、葡萄等。
要多進食富含優(yōu)質蛋白質的食物。因為優(yōu)質蛋白質和營養(yǎng)價值較高的食物,有利于肝細胞的再生和修復。這類食物有雞蛋、魚、精瘦肉等。一般而言,成人以每天攝入蛋白質1~1.5克/千克體重為宜。
要遵從高糖、高蛋白、高維生素、低熱量、低脂肪的飲食原則。糖可以增加肝糖原含量,保護正常肝細胞,促進肝細胞修復和再生,多吃糖對肝炎病人的康復大有好處。由于高營養(yǎng)食物及充分的休息,極易發(fā)胖,如不限制脂肪的食入,容易導致脂肪肝。因此應多吃糖,少吃脂肪。
注意補充微量元素。體內如果缺鋅、錳、硒等微量元素,容易患乙肝。因此宜補充含微量元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海藻、牡蠣、香菇、芝麻、大棗、杞子等。
每天最好做適量的運動,如每天可安排1~2次散步,每次宜在飯后半小時至1小時后進行。
肝硬化 肝硬化是由各種病因引起肝細胞彌漫性壞死,再生、誘發(fā)肝結締組織增生,小葉結構破壞,假小葉及結節(jié)增生,臨床上以肝功損害及門脈高壓為主要表現(xiàn),晚期常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它與乙肝病毒感染有密切關系。O血型的人易感染乙型肝炎,已經成為事實,其原因是否與某些遺傳因素有關尚難定論,亦可能與O型血者無A、B抗原性物質,易于乙肝病毒吸附感染有關。因此,O型血者要在注意預防乙型肝炎的同時,也要高度重視肝硬化的發(fā)生,特別是肝炎后肝硬化的預防顯得更為重要。
O型血人的乙型肝炎飲食注意
肝硬化是一個疾病的漸進過程,多數(shù)是由肝臟感染疾病后飲食調整不當,引起的最嚴重的后果。它與乙型肝炎飲食注意有異曲同工之義,具體措施有:
合理應用蛋白質。肝臟是蛋白的合成的場所,合理安排蛋白質的攝入,可防止肝性腦病的發(fā)生。可以選擇由多種來源的蛋白質食物。為了使病人較好地適應,可以吃以酪蛋白為基礎的飲食,把奶酪摻到適量的雞、魚、瘦肉、蛋中,每天都要有一點兒以平衡蛋白膳食。
限制膳食中的水與鈉。當有水腫或輕度腹水的病人應給予低鹽飲食,每日攝入的鹽量不超過3克;嚴重水腫時宜用無鹽飲食,鈉應限制在500毫克左右。禁食含鈉較多的食物,應少吃咸菜、醬菜、掛面等食物,以免加重肝臟對水鈉代謝的負擔。
多吃含鋅、鎂豐富的食物。肝硬化的病人普遍血鋅水平較低,尿鋅排出量增加,肝細胞內含鋅量也降低,當飲酒時,血鋅量會繼續(xù)降低,應嚴禁飲酒,適當食用瘦豬肉、牛肉、蛋類、魚類等含鋅量較多的食物。為了防止鎂離子的缺乏,如多食用綠葉蔬菜、豌豆、乳制品和谷類等食物。
少吃油膩、油炸、腌制品、發(fā)霉的食物及含有人工色素、人工添加劑的食物。肝硬化的患者因為他們的膽汁排出量不足,影響脂肪類食物及脂溶性維他命的吸收,所以消化能力較差。因此油膩、油炸、發(fā)酵的食物及腌制品如香腸、臘肉等最好少吃為妙;同時最好能采取少量多餐的原則,以減輕肝膽的負荷。
不要喝酒。因為酒精主要靠肝臟代謝,而當肝細胞已經受損,對酒精的代謝能力極低,喝酒容易造成使肝功能惡化。
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C直接參與肝臟代謝,促進肝糖原形成。增加體內維生素C濃度,可以保護肝細胞抵抗力及促進肝細胞再生。
供給充足的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充足能使體內充分的貯備肝糖原,防止毒素對肝細胞損害,每天可吃淀粉類食物350克~450克。
供給適量的脂肪。有的病人患肝硬化后,害怕吃脂肪,其實脂肪不宜限制過嚴。如果肝硬化時沒有出現(xiàn)胰腺功能不全、膽鹽分泌減少、淋巴管或肝門充血等癥狀,原因有近半數(shù)的肝硬化患者出現(xiàn)脂肪痢,對脂肪吸收不良。當出現(xiàn)上述癥狀時,并能適應食物中的脂肪,為了增加熱量,脂肪不易限制過嚴。
少量多餐。肝硬化病人經常出現(xiàn)食欲不振,應給予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少量多餐,要吃軟食且無刺激食品,做工要細,避免堅硬粗糙的食品,如油炸食品,硬果類食品。
膽囊炎 膽囊炎是指膽囊的急性化膿性炎癥。引起其發(fā)病的原因是結石嵌頓于膽囊頸部或膽囊管內,使膽囊脹大,里面濃縮的膽汁排不出去,這種濃膽汁對膽囊壁產生強烈的化學刺激,在此基礎上較易并發(fā)細菌感染。由于細菌的侵襲,膽囊壁水腫、發(fā)炎,又可引起膽囊壁的血液供應障礙,從而進一步使膽囊壁的炎癥急劇惡化。它與血型的關系,主要在于遺傳學原因。
研究者發(fā)現(xiàn),血型是以抗原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遺傳性狀,不同的血型,其第9對染色體控制的遺傳信息也必然不同。但是在同種血型中,第9對染色體控制的遺傳信息存在著一定的分布規(guī)律。有研究指出,這些信息基因與有關文獻報道膽囊炎具有遺傳傾向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專家確定血型與遺傳基因與膽囊炎的發(fā)生有內在的聯(lián)系,但是,血型與遺傳基因對膽囊炎發(fā)生的確切機制尚待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