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漢帝國第一功臣(2)

大風歌:王立群講高祖劉邦(下) 作者:王立群


以上是我們對第一功臣人選的預期,最終決定誰拔頭籌的因素取決于兩方面:一是劉邦待見誰,二是列侯推舉誰。

列侯們的意見集中而且明確:平陽侯曹參,受傷七十余處,“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眾人一致推舉曹參為第一功臣。

這樣的集體意見讓劉邦一個頭兩個大,他心之所向乃是蕭何,但在封侯時已經“強行”多封了蕭何許多地,現(xiàn)在實在不好再力排眾議專斷獨裁,可要是真順著眾人的意思,實在又有點不甘心。

正在劉邦瞻前顧后不置可否的時候,關內侯(有侯爵而無食邑)鄂千秋跳了出來。他對劉邦說,列侯們說的都不對。曹參雖有“攻城略地”的功勞,但這只是短期的成效(一時之事)?;噬夏c西楚作戰(zhàn)五年,常?!笆к娡霰姟?,多次只身逃脫。每每遇到這樣的情況,蕭何總是雪中送炭,不等您發(fā)令,就從關中派遣數(shù)萬軍隊,提供大量供給到前線,在您最需要援助時拉上您一把。楚漢兩軍在滎陽作戰(zhàn)數(shù)年,軍無現(xiàn)糧,全靠蕭何從關中通過漕運保障充足軍糧。陛下雖多次丟失崤山以東的土地,但蕭何卻為您保全了關中之地,“此萬世之功也”。像曹參這樣的將軍,大漢失去一百個也不會有什么損失,沒有曹參也一樣能夠勝利。怎么能讓“一旦之功”凌加于“萬世之功”上呢?蕭何當屬第一,曹參只能排第二。

不等群臣做出反應,劉邦立即表示迎合,當即下詔特許蕭何帶劍、穿鞋上殿(于是乃令蕭何賜帶劍履上殿),入朝堂不必小步疾行(入朝不趨)。

蕭何的確功高,但通過鄂千秋的分析才讓我了解到蕭何的豐功偉績。說完,劉邦又加封鄂千秋為安平侯。鄂千秋從無食邑的關內侯一躍成為有食邑的列侯,也算是一戰(zhàn)(舌戰(zhàn))成名一步登天了。

同日,劉邦相繼封蕭何父母兄弟十幾人,個個都有食邑。

大臣們被鄂千秋搞得措手不及,還沒緩過勁兒來劉邦已經連連下詔,厚賞蕭何全家。就這樣,蕭何被指定為大漢開國的第一功臣。

隨后,劉邦又加封給蕭何兩千戶,作為昔日救助的回報。原來劉邦時任亭長的時候,常常受恩于蕭何,每次押送服役的人去咸陽,別人都資助三百錢路費,唯獨蕭何次次都給五百錢。

蕭何成為了大漢開國的第一功臣,這樣的評選結果衍生出了三個疑問:

第一,為什么劉邦的個人意見與絕大多數(shù)功臣們意見會相左?

第二,誰的意見是正確的?

第三,劉邦為什么需要鄂千秋為他解圍?

以往封侯的基本標準是斬將殺敵的軍功,而功臣們推薦曹參的理由和標準也是軍功;備受劉邦認可和欣賞的蕭何,其貢獻顯然不在軍功之列,這就是君臣意見嚴重對立的根本原因。

顯然,大臣們的集體意見更有真憑實據(jù)。既然封侯是按軍功大小確定,那這次排序也應該以軍功為依據(jù),理應推選曹參為第一功臣。劉邦指定蕭何的做法,在眾人看來存在偷換概念的嫌疑,故意將“事功”與“軍功”混為一談。

當然,作為一國之君的劉邦,這么認死理兒也是有特殊考慮的。照理說,皇上在確定第一功臣的問題上完全可以自行裁定,根本不用顧忌大臣們的意見。劉邦之所以有顧慮,是因為繼位之初他手握的皇權還是有限的,能平定天下靠的是功臣派,他不得不做出一定的妥協(xié)與退讓。但歷史告訴我們,皇權的本質是趨向無限的高度集權,劉邦此階段的有限皇權只是暫時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