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中的蔡元培
1917年1月,蔡元培到北大任職。當時北大是一座封建思想、官僚氣息十分濃厚的學府。當時有"兩院一堂"(參議院眾議院和北大前身京師大學堂)之稱,指京師大學堂的師生和參議院眾議院的議員,多出入八大胡同,私生活荒唐,打麻將,吸大煙,吃花酒,捧名角。有錢的學生,帶著聽差,學生上課時,聽差要呼"請大人上課"。
當時北京大學流行"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念,舊學的勢力當然比新的深厚,教師中仍有一批學問功底很深厚的人。羅家倫在《蔡元培先生與北大》一文中,講到一個學術掌故,可見民國初年的北京大學仍然是晚清京師大學堂的空氣。陳漢章(字伯?
)是晚清名舉人,以博學聞于當世,京師大學堂請他來當教習。他到校后見一時人才之盛,又因為京師大學堂畢業(yè)以后可以得翰林(當時科舉已廢),于是他決定不就教習而做學生,在馬神廟四公主府梳妝樓上的大學藏書樓里,苦苦用功六年。等到臨畢業(yè)可以得翰林的一年,忽然辛亥革命了,他的翰林沒有得到,可是他的學問大進,成為樸學的權威。新文化運動期間,北大學生和全國輿論界都追逐陳獨秀、胡適,像陳漢章這樣的舊學權威,北大仍有一批。只有蔡元培的號召力和凝聚力才能將新舊并蓄。
蔡元培的到來,使北京大學風氣一變,他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fā)源地。參加過五四運動的北大學子許德珩留下一則蔡元培的佳話,從細微處可見蔡元培為北大帶來自由與平等、民主與科學。
蔡元培到北京大學任職的第一天,校役們在門口排好隊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禮,他脫下禮帽,規(guī)規(guī)矩矩地向校役們鞠了一躬,這打破了歷任校長不理睬校役的慣例,讓校役和學生都感到非常驚訝。此后,蔡元培每天出入校門,校警向他行禮,他也脫帽鞠躬。這種做法是發(fā)自內心地對校役校警尊重,并將之視為與大學教授平等。
1917年的1月,新文化運動風起云涌。1月9日,蔡元培在北大發(fā)表就職演講,他向北大一千多名學生提出三項要求:"抱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友。"突出強調:大學乃研究學問高深之地,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大學學生,當以研究學問為天職,不應以大學為升官發(fā)財之階梯。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發(fā)表于元月出版的《新青年》上。1月中旬,陳獨秀應蔡元培之聘,任北大文科學長。《新青年》編輯部由上海遷到北京,從4卷1號開始由北大教授輪流編輯,先是陳獨秀、錢玄同、劉半農、胡適、沈尹默、陶孟和,后來又加入了李大釗、高一涵,他們同時也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推進新文化運動的主力大都是北大教員。"五四運動"發(fā)軔于北大,絕對不是歷史的偶然。這應當視為蔡元培長北京大學之后水到渠成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