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說黃侃治學之嚴謹:"尤精治古韻,始從余問,后自為家法,然不肯輕著書,數(shù)趣之曰:'人輕著書妄也,子重著書吝也,妄不智,吝不仁。'答曰年五十當著紙筆矣'。今五十,而遽以中酒死。獨《三禮通論》、《聲類目》已寫定,他皆凌亂,不及第次,豈天下不欲存其學邪?"章太炎在墓志銘中再次對黃侃未能著書表示遺憾。黃侃對當時胡適的"整理國故"、顧頡剛的"疑古派"不以為然,對著書嚴格要求自己。"惟以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治學之嚴謹,可稱得上絕響了。
程千帆說:"老師是中外學術(shù)界公認的大師之一?!髱熤螅笤诤翁??……我覺得季剛老師的學問是既博且專的。無論你用經(jīng)、史、子、集、儒、玄、文、史,或義理、考據(jù)、詞章來分類,老師都不僅有異常豐富的知識,而且有非常精辟的發(fā)明。他在文字、音韻、訓詁諸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
黃侃是晚清民國的奇才,亂世誕生的大國手,一本著作也未出手,如果生活在當下,不知能被聘為教授否?
蔡元培的風范
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寫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大德垂后世,中國一完人。"在中國近代史上,蔡元培是令人高山仰止的大丈夫,民國的圣人。在晚清民國的歷史舞臺上,蔡元培是一個極有個性的人物。他身為前清翰林,順應(yīng)歷史潮流,轉(zhuǎn)型成為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家,曾一度為排滿革命實施暗殺,1904年組織光復會,1905年加入同盟會,革命信念終生不渝。民國初肇,他任教育總長。1916年12月26日,長北京大學,實施"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校方針,使北大氣象一新,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fā)源地。他是新文化運動之父,后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他一生倡導科學與民主,宣揚勞工神圣,信奉"以美育代宗教"。作為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都做出了非同一般的貢獻,影響十分深遠。
70年前,抗戰(zhàn)中的中國痛失蔡元培。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我們不妨從他一生之中,截取幾個片段,透過蔡元培的弟子、朋友的追憶,感受這位學者的不朽風采和人生境界。
暗殺時代的蔡元培
蔡元培,字鶴卿,號孑民,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紹興府山陰縣城筆飛弄。生于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蔡元培,觀察他的人生道路,會發(fā)現(xiàn)有三次轉(zhuǎn)型,每一次轉(zhuǎn)型都引發(fā)了歷史潮流。可以這么說,蔡元培是清末民初的先知先覺者,時勢使然,造就了他早年的傳奇經(jīng)歷。
蔡元培于青少年時代就打下了深厚的國學根基。蔣維喬在《民國教育總長蔡元培》中寫到他憑科舉獲得功名:"為文奇古博雅,聲名藉盛。乙丑舉于鄉(xiāng)。壬辰以翰林院庶吉士,授職編修。"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蔡元培受民族危機的刺激和變法維新思潮的影響,除讀中國古書之外,廣泛涉獵西學書報,開始由一名封建翰林向新型知識分子轉(zhuǎn)變。1898年戍戌變法失敗,他有感清廷腐敗,毅然棄官回鄉(xiāng),就任紹郡中西學堂總理,走教育救國之路。蔣維喬這樣說他的這次轉(zhuǎn)變:"戊戌政變后,先生知清廷不足為,革命之不可以已,乃浩然棄官歸里,投身教育,以啟發(fā)民智。既而來海上,主持南洋公學特班講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