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一直是中國人生活中的頭等大事。60年來,從分房到買房,從人均住房面積6.7平方米到現(xiàn)在的近30平方米,是什么改變了中國人的居???居住又是怎樣改變中國的?未來我國又將靠什么實現(xiàn)“住有所居”的目標?請聽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部長姜偉新的講述。
在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部長姜偉新的辦公室里,我們看到即將展出的“新中國成立60年城鎮(zhèn)化建設展覽”的圖片畫冊,畫冊里一幅幅新舊對比的圖片,讓人感受到這些年來中國百姓住房條件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
董倩:您就看住在這兒的人,同樣的人,如果換了一個地方,住到一個好的地方,像這種窗明幾凈的樓房,這種狀態(tài),他作為一個生產(chǎn)力所發(fā)揮出來的價值都不一樣。
姜偉新:那當然,不光是內心的一種喜悅,也是對這種社會制度,對黨的一種感謝。最主要的是什么?是那種生活的力量,生活的動力,生活、工作、奮斗的那種動力,那跟以前比有一個天壤之別。
2008年3月,為了加快建立住房保障體系,加強城鄉(xiāng)建設統(tǒng)籌,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組建成立,不再保留建設部。姜偉新成為首任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部長、黨組書記。
董倩:從2008年3月份開始,由原來的建設部變成了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多了5個字,這5個字多出來,您覺得職能上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姜偉新:我覺得每一次名字的變更都是適應了當時的中央政府對經(jīng)濟建設工作管理的一個需要,適應了那樣一個變化,把住房問題作為一個部門的名字叫出來,這凸顯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民生問題,對于住的問題的重視,而且這也是一種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完善進程當中,中央政府該管什么事情的一個新的認識和變化。就是住房問題怎么讓它政策性、市場化,更好地把它結合起來,既有市場化的商品房這部分,又有保障房的這部分,得有一個政策的研究、制定、操作等等這樣一個專門的機構。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一直重視百姓的住房問題。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長期實行“統(tǒng)一管理,統(tǒng)一分配,以租養(yǎng)房”的公有住房實物分配制度,住房成為一種福利。在這段時間里,由于政府堅持以發(fā)展生產(chǎn)為先,住房基本建設投資規(guī)模有所削減,因此,住房供給不足也不斷顯現(xiàn)。
姜偉新:從建國以后一直到1984年,住房一直是計劃分配,那個時候的情況就是每隔幾年建一批房子,政府組織建設的,然后就分給各個單位,各個單位再按照打分、年齡、級別等等這些分配給職工。
董倩:排隊等。
姜偉新:排隊等候,而且很多同志都經(jīng)歷了非常艱苦的住房的這樣一個過程,有的時候年輕人結婚是在集體宿舍結婚,然后搬到兩家合住一個單元,然后過了幾年再分配給他一間一個單元的房子,再過幾年,再分配給他兩間一個單元的,或者到最后的三間一個單元。
董倩:但都是得等。
姜偉新:都得等,排隊,不是說每個人到時候了一定能夠輪得上。
據(jù)統(tǒng)計,在改革開放前的30年間,到1978年底,全國累計用在住宅上的投資僅為352.16億元,在當時,擁擠是每一個城鎮(zhèn)居民最真實的居住體驗。1974年從北京大學新聞專業(yè)畢業(yè)的姜偉新,被分配到了國家計委基本建設綜合小組,對于那時房子緊張的狀況,他深有體會。
董倩:畢業(yè)以后住的是什么房?
姜偉新:那個時候住的是單身宿舍,我們那個時候條件還比較好,是兩個人一間,誰要是結婚了,那另外一個人就得擠到別的房間去,就這么臨時地打游擊住。住房非常困難,因為在1978年的時候,城市居民住房人均是6.7平方米左右,到現(xiàn)在是將近人均30平方米,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我覺得在住房問題上更重要的是一個機制、體制上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