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歷史上的中國面對海洋長期存在四大問題

中國海權 作者:張世平


今天的中國人,一直以“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為驕傲,自詡為農耕民族、大陸民族。其實,這只是基于已有歷史知識的一種認識而已,并不是真正的歷史。1970年夏季,臺灣當?shù)鼐用裨谂_南縣左鎮(zhèn)鄉(xiāng)菜寮溪溪谷采到一片灰紅色的古人類化石。經日本考古學者用氟錳法測算,斷定是3萬年前一位約20歲的男性青年的頂骨。這一史前人類被命名為“左鎮(zhèn)人”,迄今為止,他是我們發(fā)現(xiàn)的最早開發(fā)祖國寶島的先驅。他的出現(xiàn),將臺灣原始社會的歷史在長濱文化的基礎上,向遠古推溯了兩萬年左右。來自大陸的“左鎮(zhèn)人”何以到達臺灣?據考證,3萬年前的臺灣海峽還只是一片低洼地,后來才在地理變遷中變成今天的海峽。“左鎮(zhèn)人”的發(fā)現(xiàn),讓臺灣一些學者為之興奮不已。一位叫黃大受的教授曾在臺灣《中央日報》發(fā)表文章呼吁“改寫中華古文明史”。他認為,中國人一直以黃帝為始祖,故自稱“黃帝子孫”或“炎黃子孫”,一直以黃河流域為發(fā)祥地,故稱其為“黃河母親”。其實,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歷史學、考古學、民俗學等領域的科學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不僅將中華文明史的開端進一步向上古延伸,而且使中華文明史由單一的農耕文明、大陸文明向多元化拓展。比如,中原仰韶文化遺址距今已超過5000年,東北赤峰地區(qū)紅山文化距今也在5000年以上,西北大地灣文化遺址距今已達7000年,浙江河姆渡古文化遺址出現(xiàn)了距今7000年的早期海洋文明??脊虐l(fā)現(xiàn),生活在東南沿海的“飯稻羹魚”的古越人,在六七千年前即敢于以輕舟航海;百越文明也屬于海洋文明。今天的東南亞、南太平洋諸島上的許多民族,都與古越人的后裔有一定的血緣關系。

筆者并不是想去改寫既有的中華歷史教科書,那是考古學家的事情、是史學工作者的事情、是需要國家政府審定和把握的事情。筆者只是想說,今天的中國人不能被歷史上認識的局限性所形成的既定認識所局限,在中華民族的基因中原本就有海洋文明的成分,能從涇河、渭河走向北部大漠、西部戈壁、南部中南半島、東部大海的中華民族,也具有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基因和能力。也許是受了傳統(tǒng)的單一“農耕民族”訛論的影響,歷史上的中國雖然最早走向海洋,但并不具有海洋民族應當具有的海洋意識和海權意識。中國對待海洋問題有四個基本特點:

第一,擁有大片海域卻長期輕視經略海洋。從遠古時期起,中國人的社會活動就一直是以陸地農業(yè)經濟為主,海洋經濟從來沒有擺在重要的地位上。從世界各國發(fā)展歷史看,以農為本必然導致重陸輕海的思想觀念。中國從神農、黃帝起,尤其是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之后,農本商末的思想就占據了主導地位。雖然,歷史上涉及海洋經濟政策的改革,如管仲的“官山?!保:胙虻摹胞}鐵論”,以及唐、宋時期的“市舶司”和歷朝歷代頗為輝煌的遠洋貿易等,也曾對社會經濟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在整個社會活動中,經略海洋始終處于“配搭兒”的地位。

第二,航海技術先進但航海經濟效益低下。歷史上的中國,造船業(yè)曾經位于世界前列。其船型之多,不下1000余種,其中海洋漁船就有200~300種之多,因此被稱為“世界上最多的船舶圖樣”?!爸袊保ㄈ挚舜┻@個詞,在英國、法國、葡萄牙、荷蘭、德國、意大利等國家的一般文獻、辭書中,早已成為專門名詞。到宋元時代,中國航海者已進入“定量航?!钡碾A段,對海洋氣象、水文的變化規(guī)律和對信風的運用已經十分純熟,磁羅經導航技術、測深技術、用錨技術、使舵技術等,在當時都是最先進的。但正如李約瑟先生所說:中國人是偉大的航海技術發(fā)明者,而非偉大的航海民族。中國人并沒有通過海洋“發(fā)家致富”,更沒有通過海洋向海外“殖民”。

第三,茫茫大海無遮無攔卻被視為“天然屏障”。歷史上的中國,不僅把海上經濟看作是對陸地經濟的一種可有可無的補充,而且在國防觀念上也把大海視為“天然屏障”,主流海防意識是“看家護院”。中國在宋、元以前基本上沒有來自海上的威脅,自給自足的大陸經濟也沒有提出向海洋索取資源和向海外發(fā)展的要求,自秦始皇開始的“西北甲兵”、“東南財賦”的格局,等等,逐漸使中國的統(tǒng)治階級越來越求安于大陸上的一方沃土,即使是開拓“四海”,也主要是為了求得“歸順”和“賓服”以及一般的經濟貿易,以保證陸上安全。梁啟超曾說:“哥倫布以后,有無量數(shù)之哥倫布,維哥達嘉馬之后,有無量數(shù)之維哥達嘉馬。而我則鄭和之后,竟無第二個鄭和”。這正是因為在中國人的眼里,海洋是“屏障”,而非“寶藏”。

第四,海洋自古就是有“主兒”的空間但卻視海洋資源為他人之物、海上通道為他人之路。歷史上的中國人,多以“仁愛”、“中庸”的道德觀和“中華上國”之居對待他人對海洋資源的開發(fā)和海上通道的控制。雖然,中國歷史上也有過多次海上征戰(zhàn)之舉,而且不乏進攻性海上行動,但這些“壯舉”大都以恢復原有政治秩序為目的,而很少有為獲取海洋資源、開拓或者保護海上通道為目的的?;蛘哒f,歷史上的中國人經略海洋,政治目的的大于經濟目的。因此,雖然西歐國家還在地中海打轉轉的時候中國就已經邁進了大洋,并且有過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但始終也沒有像西方一些國家、民族那樣真正通過海洋走向世界,更沒有通過海洋征服世界,中國有關海上軍事行動的基本思想始終是“海防”而不是“海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