鋸掉習慣依靠的“椅背”
喜歡依賴別人的人一般很幼稚順從,他們常常懷疑自己可能被拒絕,在任何方面都很少表現出積極性,顯得缺乏對生活的信心和力量。由于這種人缺乏基本應付生活的能力,所以一般很難適應新的環(huán)境和生活,需要逐步引向獨立。
具有依賴型人格的人一般十分溫順、聽話,他的巴結和逢迎最初受人歡迎,可能會引起人們的好感。但不久,這種黏著性依賴就令人厭煩,因此他們很難處理好人際關系。依賴型人格常缺乏自信,顯得悲觀、被動、消極,在人際關系中總處在被動位置。
從心理學角度看,依賴心理是一種習以為常的生活選擇。當你選擇依賴時,就會使你失去獨立的人格,變得脆弱、無主見,成為被別人主宰的可憐蟲。
對依賴性強的青少年,要鋸掉他們的椅背,讓他們自己自覺的挺起脊背,不去依靠任何外力來支撐自己的身體。這樣的青少年才能更加茁壯地成長起來。好像肯尼迪的父親那樣教育孩子,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長鍛煉。
美國總統(tǒng)約翰·肯尼迪的父親從小就注意對兒子獨立性格的培養(yǎng)。有一次他趕著馬車帶兒子出去游玩,在一個拐彎處,因為馬車速度很快,猛地把小肯尼迪甩了出去。當馬車停住時,兒子以為父親會下來把他扶起來,但父親卻坐在車上悠閑地掏出煙吸起來。
兒子叫道:“爸爸,快來扶我?!?/p>
“你摔疼了嗎?”
“是的,我自己感覺已站不起來了?!眱鹤訋е耷徽f。
“那也要堅持站起來,重新爬上馬車?!?/p>
兒子掙扎著自己站了起來,搖搖晃晃地走近馬車,艱難地爬了上來。
父親搖動著鞭子問:“你知道為什么讓你這么做嗎?”
兒子搖了搖頭。
父親接著說:“人生就是這樣,跌倒、爬起來、奔跑;再跌倒、再爬起來、再奔跑。在任何時候都要全靠自己,沒人會去扶你的?!?/p>
從那時起,父親更加注重對兒子的培養(yǎng),經常帶著他參加一些大型社交活動,教他如何向客人打招呼、道別,與不同身份的客人應該怎樣交談,等等。
其中一位客人這么問肯尼迪的父親:“他還這么小,您這么要求他,是不是太難為他了?”.誰料肯尼迪的父親立刻回答:“哦,我這是在訓練他當總統(tǒng)呢!”
人們經常持有的一個最大的謬論,就是以為他們永遠會從別人不斷的幫助中獲益,卻不知一味地依賴他人只會導致懦弱。如果一個人總是依靠他人,將永遠也堅強不起來,永遠也不會有獨創(chuàng)力。
如果當時肯尼迪的父親去扶起他,那么,肯尼迪也許就無法成為日后的總統(tǒng)。正是肯尼迪父親從小培養(yǎng)肯尼迪獨立自主,不依賴任何人的良好習慣,才造就了肯尼迪日后的前途。
人活一生,要么獨立自主,要么埋葬雄心壯志,一輩子老老實實做個普通人。對于想成大事者而言,拒絕依賴他人是對自己能力的一大考驗。依附于別人,就是把命運交給別人,放棄做大事的主動權。
俗話說:“一生依賴他人的人,只能算半個人?!?/p>
人,要靠自己活著,而且只能靠自己活著。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應盡力達到應有的自立水平,擁有與之相適應的自立精神。缺乏獨立自主個性和自立能力的人,連自己都管不了,還談何發(fā)展?
擺脫一份依賴,就多了一份自主,也就向自由的生活前進了一些,向成功的目標邁近了一步。
一棵樹如果要結出果實,必須先在土壤里扎下根。同樣,一個人首先需要學會依靠自己、尊重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運的饋贈。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可能做出成就。
——英國歷史學家弗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