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天下的根本是中與和(2)

中庸的謀略 作者:丹明子


真正的聰明人,正是由于認識到“道”的重要意義,才會真心實意地依照“道”去做事,即使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也會行為謹慎,在沒有人聽見的時候也會內(nèi)心戒懼。一個人在獨處時的行為態(tài)度,會漸漸成為一種習慣,從而在做事時產(chǎn)生慣性的影響。在獨處時的那些所謂的“隱私行為”,并不一定永遠不見天日,一旦思想稍有松懈,它就會顯現(xiàn)出來。這就是“沒有比隱藏更明顯的了,沒有比微小更顯著的了”的含意所在。那些只是裝裝樣子給別人看的人,他的行為隱藏得了一時,隱藏不了一世,最終將會在不知不覺中暴露出來。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會謹慎而嚴格地要求自己。這種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慎獨”,其實具有非?,F(xiàn)實的行為指導意義。

《論語·鄉(xiāng)黨》中記載孔子“寢不尸,居不客”,意思是說孔子睡覺時不像死尸一樣直挺挺地躺著,居家的時候不像接見客人或者自己做客一樣。睡覺時采取怎樣的睡姿,平日在家時是怎樣的坐姿,這些看起來都是平常小事,之所以在《論語》一書中收錄孔子在這方面的行為習慣,就是為了說明即使是睡姿和在家中的坐姿這種通常不會為外人所知的居家小節(jié),孔子也是十分重視的,決不會人前一套,人后一套。這就是孔圣人“慎獨”的體現(xiàn)。

再推廣開來,那些不正確的觀點、態(tài)度,即使是微小或者極不易被人們察覺的,也會積少成多,最終都會暴露,即使騙得了別人,甚至騙了自己,也騙不了事情的現(xiàn)實結(jié)果。所以,真正值得我們?nèi)フJ真把握的,就是我們的心理狀態(tài)和思想意識。這種意識,常常是隱藏著的,既不易被別人察覺,又不易被我們自己察覺,是我們平時聽不到、看不到,卻又真實存在的。只有在“慎獨”的狀態(tài)下,我們的內(nèi)心才能處于一種平靜、淡然的狀態(tài)之中,才能真正做到判斷事物不偏不倚。

由此不難看出,讓個人的喜、怒、哀、樂的情感不發(fā)作,心中平靜淡然,這就叫做“中”。喜、怒、哀、樂都是人們的正常感情,是人們由于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而產(chǎn)生的正常反應,如果人們?nèi)狈ζ渲腥魏我环N情感,恐怕就是有缺陷的人了。為什么說喜怒哀樂的情感不發(fā)作出來是“中”呢?因為這時它們是被控制住了。內(nèi)心保持平靜,沒有偏斜,這是合乎正道的。當然,感情得不到正常的宣泄是不可能的,但宣泄需要有個尺度。這個尺度是,不要看到好的事情就喜形于色,遇到不高興的事情便勃然大怒,不要過度悲哀或是極端高興,而是情感表現(xiàn)得合常理、合時宜、有節(jié)度,這就是“和”,就是符合中庸之道的行為。《論語·八佾》中說:“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即孔子說《詩經(jīng)》中的《關雎》,快樂而不放蕩,哀婉而不悲傷。這句話從表面上看是孔子對《詩經(jīng)·關雎》的評價,但仔細分析則可以看出孔子對于一個人情感控制能力的重視。人是感性與理性的結(jié)合體,在孔子看來,情感的表露也應當合乎節(jié)度。即使是快樂或哀婉之時,也不會樂悲而忘形,這就叫“喜怒不形于色”同樣,即使是控制情緒也不能做得過分了,那樣會使他人感覺你城府太深,不好交往,從而對你敬而遠之。

“中”與“和”是中庸之道的很重要的概念。中,就是不偏不倚,保持一種適可而止的處世態(tài)度,合乎自然的中正之道。和,就是和諧,是指對待事物能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與自然之道相背離。

現(xiàn)代人注重情感的釋放、個性的張揚,常常在行為上忽略對“中”的把握。然而,如果對理智的情感控制完全置之不顧,就常常會樂極生悲、事與愿違。當我們一旦達到了“中和”的境界,我們自然就能心平氣和地去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生活環(huán)境也就會秩序井然,并且得到良好的改變。無論是在自然環(huán)境還是人類社會中,也只有在“中和”的和諧環(huán)境里,萬事萬物才能平等共存。所以說,“中”是我們?nèi)诵缘母?,“和”是我們所必須遵從的原則,達到了“中和”的境界,天與地也就各在其位,萬事萬物也就欣欣向榮地生長發(fā)育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