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文子(魯國的大夫季孫行父)每件事考慮多次才行動??鬃勇犝f了,說:“想兩次,也就可以了?!?/p>
【人生智慧】季文子在魯國為官三十四年,一直平安無事,是因為他善于用心計、多思多慮,過分計較利害得失。因此,孔子說季文子這樣的人,凡事思考一兩次就可以了。
凡事不加考慮就行動,叫做莽撞,莽撞往往會招致不良的后果。然而想得太多,瞻前顧后,優(yōu)柔寡斷,又容易影響行動的果斷性與及時性。殊不知,有時很多事情“當斷不斷,反被其亂”。所以,關鍵是要掌握一個度,既不能魯莽,也不要優(yōu)柔寡斷,更不要像季文子那樣過分工于心計。
孔子說:“寧武子(衛(wèi)國的大夫)這個人,國家實行道義時,就聰明了;國家昏暗無道時,便裝糊涂。他的聰明,別人趕得上;他裝糊涂別人就趕不上了?!?/p>
【人生智慧】清代名士鄭板橋說過,“聰明難,糊涂亦難,由聰明轉入糊涂更難”,這番話恰恰可以證明孔子對寧武子的評論。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善于在境遇好的時候表現(xiàn)自己的聰明才智,然而要在境遇不佳的時候做到韜光養(yǎng)晦、藏而不露,就不那么容易了。盧梭曾經(jīng)說過:“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實是甜蜜的。”這便是如何把握處世尺度的問題了。
孔子在陳國,說道:“回去吧!回去吧!我們那里的學生們志向高大得很,寫的文章文采斐然,我不知道怎樣指導他們?!?/p>
【人生智慧】孔子志在天下四方,但道不行于世,難免氣憤發(fā)牢騷。周游列國后,見道之不行,就想回國去從事教育工作了。
孔子說:“伯夷和叔齊不記過去的仇恨,別人對他們的怨恨也就很少了?!?/p>
【人生智慧】儒家思想主張寬容,提倡恕道,告誡人們?yōu)槿艘貞烟故?。這正像我們熟知的一句俗語——退一步海闊天空。英國著名詩人亞歷山大·蒲伯說過,“犯錯是人的行為,原諒是神圣的行為”。伯夷與叔齊不計較別人的是非與仇怨,讓王位而去,不與天下人為仇,天下人自然就不會與他們?yōu)槌鹆恕?/p>
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爽?有人向他討要一點醋,他到鄰居那里要了一點給了人家。”
【人生智慧】孔子不認為微生高直爽,因為直爽的人是為人真誠的,不會弄虛作假。不過,對于微生高的行為我們還是應當分析以后區(qū)別對待:如果他只是以“借花獻佛”的方式撈取好的名聲,那么這種行為就不應當提倡。但是,如果他是為了滿足借醋人的急需而靈活地幫助別人,比如借醋人只認識他一個人而已,并且他也把實情對借醋人說明了,他的這種行為就值得提倡。
孔子說:“花言巧語、偽善的表情、過分的恭維,左丘明認為是可恥的,孔丘我也認為可恥。內心隱藏起怨恨然后與這個人交朋友,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p>
【人生智慧】在《學而篇》中,孔子已經(jīng)說過“巧言令色,鮮矣仁”的話。在這一章中,孔子進一步說,“匿怨而友其人”的人是可恥的。心里面明明恨死了對方,表面上卻還和對方交朋友,這與口蜜腹劍的李林甫沒什么區(qū)別。其用心之奸險,比那些與仇人“真槍實彈”地拼一場的人不知要歹毒多少倍。像孔子這樣真正的正人君子,怎能不替這種偽君子感到可恥呢?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孔子的這番話也提醒我們,對那些積極主動地與我們交朋友的人應當有所考察。這些人當中自然有真心與我們交往的,也可能會有巧言令色、口蜜腹劍之人。因此,要像孔子所說的那樣,“聽其言而觀其行”,以判斷對方給我們的是不是真正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