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早晨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可以?!?/p>
【人生智慧】“朝聞夕死”已經是我們現(xiàn)在耳熟能詳?shù)脑~語了。孔子一生努力尋求人生的真理,即使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在所不惜。從這句話中我們看得出,孔子認為人生的目的就是認識、了解大道,或者說是真理。
反觀我們這些所謂“先進”的現(xiàn)代人,有些人只講究吃穿衣食,只追求名利地位,虛妄之心橫生。這些人當中,哪一個人不應當向孔子學習呢?
孔子說:“讀書人有志于真理,卻以粗衣粗食為恥辱,這種人,不值得同他商議?!?/p>
【人生智慧】《論語》中孔子在這一章第一次提到了“士”這個概念,“士”可以理解為對知識分子的通稱。在孔子看來,一個讀書人既然已經立志于追求學問、真理,就應當有安貧樂道的精神,能坐得住冷板凳。如果心中有太多的對于物質享受的渴望,恐怕就很難與他切磋學業(yè)了。
如今,我們不必非要把精神追求與物質生活追求區(qū)分得一清二楚,畢竟時代與人們的觀念都不同了。但是,現(xiàn)代人應該把精神追求與物質生活結合得更加合理。
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情,沒有規(guī)定要怎樣做,也沒有規(guī)定不能怎樣做,只用道義加以衡量。”
【人生智慧】由于君子的心中所存有的只有一個本性,那就是道義,所以他做任何事情都是自然而然的。即使是通權達變或是靈活處世時,也不會偏離道義的正途。其實這一點在現(xiàn)代社會中尤其適用。我們現(xiàn)在常常講,要在原則范圍內變通、靈活行事。采用什么樣的方式,運用哪種形式,只要不違背原則、法律,都應當靈活掌握。
孔子說:“君子心懷仁德,小人心懷鄉(xiāng)土;君子心懷法度,小人心懷恩惠?!?/p>
【人生智慧】在《論語》一書中,孔子多次講到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這里即為一處。君子雖然不是什么完人,卻時常掛記著道德法律;小人卻只在意小恩小惠、個人利益,以及所謂的“老婆、孩子、熱炕頭”。
不過,小利與大義的關系只要處理得好,即使在意自己的一畝三分田也沒有什么過錯。只要不是一心貪圖私利、惟利是圖而不顧道義,就可以了。
孔子說:“根據自己的利益去行動,會招致很多怨恨。”
【人生智慧】我們可能都聽過這樣的話,“那個人太精明,還是離他遠點兒吧”,意思是說某個人只以自己能否獲得利益為依據行事,常常損人利己,這種人的確不可不提防。俗話說,“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也是講為了一己私利,費盡心機算計別人,到頭來害人不成反害己。這些話都是對孔子所說的“放于利而行,多怨”的有力注解。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損害別人的利益,怎么可能不招致怨恨。相反,以公正、道義行事,即使得罪了別人,自己也無愧于心,終歸也能得到別人的理解。
孔子說:“能夠以禮讓來治理國家嗎?這還有什么困難呢?如果不能用禮讓來治理國家,又怎樣來對待禮儀呢?”
【人生智慧】孔子一直對堯舜時期的禪讓制十分向往,認為他所處的春秋時期已是禮崩樂壞。禮讓、辭讓、謙虛為人不僅應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道德、行為準則,也應當是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受民愛戴的基礎。正如《朱子語類》中所說,“君子欲治其國,亦須是自家盡得恭敬辭遜之心,方能以禮為國。所謂‘一家讓,一國興讓’,則為國何難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