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進化論破產(chǎn)了(2)

失落的奧義 作者:陶淘


 

不過,無論是謙虛而嚴謹?shù)牟闋査埂み_爾文還是“狂放的斗犬”托馬斯·赫胥黎都認可一項理論:人類是從猿猴逐漸演變而來。達爾文甚至在《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當中以其非常罕見的自信口吻(甚至是有些傲慢的口吻)宣揚道:

“至于人類和類人猿之間的具體差異,我認為沒有任何必要再行加以說明了。因為即使最有能力的批評家們也認為赫胥黎教授已經(jīng)對此進行了無可爭辯的系統(tǒng)性闡釋:在每一個可見的生物學性狀上,人類與高等猿類之間的差異都遠小于高等猿類與同一靈長目內(nèi)低等成員之間的特征差異。”

這套“由猿變?nèi)恕钡慕?jīng)典生物進化論,直到今日仍然是科學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專業(yè)古生物學界在《物種起源》“百年誕辰”到來之際卻發(fā)現(xiàn)了另外一種全新的可能。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阿利斯特·哈代(Sir Alister Hardy)于1960年在《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重要論文。這名古生物學家在這篇論文中提出了一項足以和達爾文當年提出生物進化相媲美的觀點:人類擁有的生物性軀體來自海洋!

該新興理論認為:在四百萬到八百萬年前,非洲東、北部由于海平面上漲淹沒了大片土地,而居住在那里的古猿為繼續(xù)生存,逐步適應了水中生活,變身為屬性奇特的海猿;大約四百萬年后,海水退去,曾被淹沒的陸地又重新顯露出來,已經(jīng)獲得了不少海洋生物特征的海猿回到了陸地之上,逐漸演化為人類。

解剖生理學等領域提供的許多證據(jù)亦表明:相對于類人猿或是其他高級靈長目動物,人類和海洋哺乳動物的親緣關系似乎更加接近。若按照達爾文和赫胥黎等人的那套邏輯,“生物性狀差異小就意味著人類源于高等猿猴”,那么人類應該來自性狀差異更小的海豚!生物學界目前已經(jīng)總結出了許多海洋哺乳動物所特有而陸生哺乳動物卻完全沒有的生理學或是解剖學特征,這些特征主要涉及三大差異:

猿猴厭惡水,而人類本性親水。人類嬰兒一出生就具備天然的游泳能力,游泳甚至是孕婦妊娠期間唯一能做的安全運動。而且人類的脊柱可以彎曲,非常適宜進行水中活動。猿猴等其他靈長目動物卻并不具備這種生理學結構。

人類的軀體和水生類哺乳動物一樣光滑,頭部卻長滿濃密的毛發(fā),體內(nèi)還含有厚厚的皮下脂肪。光潔無毛的身體和豐富的皮下脂肪更加適宜在較冷的海水中生活并保持體溫。陸生靈長目動物卻再沒有任何一種亦具備如此特征。

人類無法調(diào)節(jié)其對鹽分的需求;而且需要通過“排汗”來調(diào)節(jié)體溫,但是“排汗”本身是浪費鹽分的行為。陸生靈長目動物則完全無需通過“排汗”來調(diào)節(jié)體溫,反倒擁有一套對鹽攝入量進行控制與調(diào)節(jié)的生理機制。只有能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動物才會像人類一樣因為周圍環(huán)境中擁有足夠的鹽分而不在乎“排汗”對鹽分的浪費。就連人類在流眼淚時也會浪費體內(nèi)鹽分,而其他所有靈長目動物都沒有流淚的生理本能。

其實,這些新學說、新證據(jù)究竟能說明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應該勇敢嘗試敞開心扉,去接受潛在的諸多可能。達爾文本人治學即使再嚴謹公正,也防不住后人借其理論去創(chuàng)建新科學宗教的陰險圖謀。人類究竟是從何而來,永遠都像解不開的文明魔咒。馬克思眼中“唯物主義和現(xiàn)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創(chuàng)立者”培根(Francis Bacon)曾這樣寫道:

“否認有高級意志存在的人們其實是在詆毀人類的高貴,因為人類在肉體方面確實是與禽獸相近。如果在精神層面再不與神明相類似的話,那么人類就真的是一種卑賤的動物?!?/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