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可能連這場革命及其“重大影響”本身也是后人幻想出的故事內(nèi)容?
創(chuàng)辦了德國《數(shù)學文摘》(Zentralblatt MATH)以及美國數(shù)學會當家刊物《數(shù)學評論》(Mathematical Reviews)等權威學術雜志的數(shù)學大師、古代數(shù)學與天文史學家、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奧托·諾伊格鮑爾(Otto Neugebauer)在其最著名的學術作品《古代數(shù)學天文學史》(A History of Ancient Mathematical Astronomy)中如此嚴肅地寫道:
“現(xiàn)代歷史學家充分利用了事后認知的有利條件,一味地強調(diào)日心說體系及其所導致的簡明性的革命意義。事實上,哥白尼體系行星位置的計算完全遵循了古代模式,而且所得結果亦是完全相同。哥白尼的太陽中心理論肯定是與實際的計算以及根本的投影式等觀念背道而馳。對月球理論而言,應該有第二個本輪并以此代替等分點。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知道,這些內(nèi)容是與伊斯蘭天文學的某一學派相似的方法。這種投影結構的美妙想法并不能夠使人們更容易地想象行星運行。若不是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和開普勒等天文學家的辛苦努力,哥白尼天文體系,即所謂的日心說理論,只會有助于使托勒密體系以更加復雜但是能夠令哲學家群體滿意的形式永久地存在下去?!?/p>
哈佛大學學者、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歐文·金格利什(Owen Gingerich)曾潛心研究過哥白尼革命。作為一名職業(yè)天體物理學家,金格利什顯然比從事相關研究的文科學者更具有發(fā)言權。他出版的科學史專著《追尋哥白尼及其他天文學歷史的重大發(fā)現(xiàn)》(The Great Copernicus Chase and Other Adventures In Astronomical History)以及《天之眼:托勒密、哥白尼再到開普勒》(The Eye of Heaven: Ptolemy, Copernicus, Kepler)贏得過科學界的廣泛贊譽。而通過其細致的研究,金格利什獲得了與諾伊格鮑爾相同的結論。在歷次學術會議上他都會談及對日心革命的歷史謬解:
插圖3-6
“人們認為,在哥白尼所生活的黑暗年代,解釋天體運動的托勒密學說就幾何學而言,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極為繁瑣和復雜的程度,復雜到使得整個托勒密體系都到達了崩潰的邊緣。而哥白尼之所以會大膽地提出日心說,或許是由于他覺得前人的理論模型過于繁瑣復雜,因此需要采用一種新的模型取而代之。然而選取新模型時,我認為,他的信念出了問題。他堅信天體的運行軌道一定是正圓形,因而他在其體系上添加了許多復雜的東西,如圓,以滿足行星預報的需要。這就使得他的體系比之托勒密體系既不簡單亦不算準確,從而便招致了對該模型的抨擊:既然這套新的模型并不比舊日的更加精準,為何要放棄已被人們信守了千年的舊模型呢?那種認為托勒密體系在十六世紀已近崩潰的說法根本就不成立!”
“哥白尼學說提出了太陽是宇宙中心,而非像傳統(tǒng)觀念所認為的那樣地球是宇宙中心;他用數(shù)學方法證明了這一點。但是哥白尼仍然持有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理念,這使得其理論先天地排斥橢圓形軌道,使用了以太陽為中心的勻速圓周運動用以描述行星的運行。因而其理論與舊式體系一樣,都談不上所謂的精確。至于傳說中的明顯改善了對行星預測的精準度則更像是無稽之談。”
“據(jù)說是伽利略通過望遠鏡觀測證明了地球運動,從而使哥白尼的日心說體系得以建立起來。然而,前者對于天體的觀測,特別是對于金星的觀測,發(fā)現(xiàn)的并不是地球的運動,而是金星有如月亮一般的相位變化。對觀測到的這一相位變化所進行的幾何學分析表明:該種變化只能用金星環(huán)繞太陽運轉,而不是環(huán)繞著地球運轉,才能得到最為合理的解釋。但是,這并不等于說是伽利略證實了地球運動理論或日心說,因為當時還存在第谷提出的第三類模型。第谷的模型認為地球是靜止的,五大行星圍繞著太陽運動,太陽則圍繞地球運轉。因此,伽利略對金星相位變化的觀測及論證,只證明了金星圍繞太陽運轉的事實,無法證明日心說的正確性——第谷模型同樣可以說明該現(xiàn)象。認為是伽利略證實了哥白尼學說的習慣性觀點并不對。”
“人們認為開普勒借助于第谷對火星運動的逐日記錄數(shù)據(jù),采用三角函數(shù)擬合法確定了火星的軌道,擬合出火星運行的曲線,進而發(fā)現(xiàn)了行星軌道的橢圓特征。然而這種說法是一個偽陳述。因為第谷并未針對火星的運動做出連續(xù)性觀測,因此也就不可能存在這樣的歷史性數(shù)據(jù)。此外,開普勒喜歡用物理原理來解釋觀測現(xiàn)象,而不是用幾何學方法。他是通過將第谷的數(shù)據(jù)與他自己提出的行星運動第一定律,也就是所謂面積定律相比較,進而發(fā)現(xiàn)只有承認行星運動軌道是橢圓的,前人觀測數(shù)據(jù)才能得到合理解釋,因此提出了行星運動遵循橢圓軌道這一特征。開普勒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只有對行星運動軌道的正圓模型加以適當修正,才能使其更好地說明觀測的現(xiàn)象?!?/p>
創(chuàng)造歷史的人總會被后人賦予太多不真實的光環(huán),尤其是“擊潰宗教獨裁的科學巨匠”。然而還原歷史真相是每一名知識分子的責任,即使這些行動將“指向科學偽造歷史的骯臟”。有關于日心說革命的“造假”,其實遠遠不止對哥白尼一個人的“重新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