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時了了”的孔融、“能識之無”的白居易、“山近月遠”的王守仁,到音樂神童莫扎特,古今中外不知傳誦著多少天才兒童的故事。每個故事都勾出一個可愛的孩子,在眾人驚嘆聲中露出得意笑容的畫面。每個故事的背后,也都浮現(xiàn)出一些強勢的父母或師長,為自己的虛榮,把孩子拋向天空。
在美國大學里,我也教過這種“資優(yōu)生”。十二三歲,一手拿著玩具,一手抱著教科書,坐在一群二十歲的大哥哥、大姐姐之間聽講。
那小天才可以跟我辯、跟同學辯,說得頭頭是道,然后,在下課鈴響之后,看著那些大哥哥、大姐姐,有說有笑地離開,再一個人收起東西回家。
每次看那天才孤獨的背影,我都想:他是不是失去了什么?錯過了什么?而且再也拾不回。
每次看報上登出十三四歲就拿到博士學位的消息,我也都納悶:為什么從沒見以前的這種天才,而今有什么了不得的成就?
這種天才會像愛迪生一樣,被誤為“低能兒”嗎?會像牛頓一樣,看到蘋果落地而不解嗎?
只怕他們都因為太聰明,聰明得“不會不解了”。
遲鈍的天才
過去我也迷戀速讀,希望能做個一目十行的人??墒钱斘乙呀?jīng)能看得相當快的時候,卻產(chǎn)生困惑——
那些美麗的詩篇和深奧的哲理,只有我慢慢吟詠和細細推敲,才能有收獲,如果“一眼帶過”,似懂非懂、學而不精,豈不是要錯過許多精華?
也記得以前教過一個學生,非但不能一目十行,而且十目也看不了一行。叫他讀文章,他常把字母顛倒;給他考試,他總最后一個交卷;別人一看就懂的,他要反復看半天,才弄通。
但是他寫出來的東西常嚇我一跳,我發(fā)現(xiàn)自己從不懷疑的東西,竟能讓他找出全新的觀點。
他,不是天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