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浪漫
巴黎的浪漫無處不見。地鐵行進中會上來一位民間藝人,在過道的兩根鐵欄桿間掛起一張小幕布。隨著錄放機播放的樂曲,幕布后探出一個可愛的木偶小丑,手拿一枝玫瑰求愛。車廂內(nèi)的乘客不過五六個,但大家都報以熱烈的掌聲。車到下一站,藝人便消失了,并不張口要人給錢。美國可不這樣,地鐵乞討者都是理直氣壯,聲如洪鐘。
美國和法國都是最具活力的國家。但這種活力的動力有所不同。我以為,美國的活力主要來自其國民對財富的執(zhí)著追求。也可以說,貪婪是美國前進的動力。而法國的活力則是浪漫,是一種瀟灑。法國人與意大利人又有所不同,法國人浪漫但并不奔放,而意大利人則是奔放而少浪漫。
除了偶爾在凱旋門的香榭麗舍大街上放羊,巴黎的工人還時常罷工。在巴黎人看來,罷工算不上革命,即使是革命,那也是浪漫的革命,沒有暴力,也無人大驚小怪。有次油價上漲,法國工人又率先沖出來,數(shù)百輛大卡車浩浩蕩蕩通過凱旋門。英國人看不慣了,硬說法國罷工的工人不是落難公子,而是刁民的痞子運動,毫無浪漫可言。言外之意是,巴黎上下為什么不對罷工工人群起而攻之。這恰好從反面驗證了巴黎人的浪漫。巴士底獄
巴黎街頭的法國婦女不算漂亮,但大多穿著得體,風姿秀逸,稱得上是燕燕輕盈,鶯鶯嬌軟。不過,法國大革命期間,婦女也有“不愛紅裝愛武裝”的一面。1789年,饑寒交迫的巴黎婦女集體跑到凡爾賽宮,裹挾國王路易十六和王室回到巴黎,強迫國王在巴黎人民的監(jiān)督下理政。
巴士底獄遺址是法國大革命的紀念碑。紀念碑很平常,很舊。紀念碑下堆放有一圈亂石,據(jù)說是當初巴士底獄的石頭。巴士底獄原是城墻的一處城門,1370年按法國國王查爾斯王五世的旨意修建,為的是防范英國人的入侵。以后這里被修為堡壘,關押欽定的犯人。
不過,1789年7月14日,市民們前來攻打巴士底獄的時候,里面只關了7人。而且市民們原先并不是要來解放欽犯的,而是要尋找彈藥,只是巴士底獄的頭目過于傲慢,群眾才憤而攻打。歷史上的革命幾乎都是必然的,但革命的導火索又經(jīng)常是偶然的。
市民們攻打巴士底獄后,路易十六從睡夢中被叫醒(他打了一天的獵,鞍馬勞頓)。路易十六昏昏沉沉地問身邊的人:“是暴亂嗎?”
左右答道:“不,陛下,是革命?!?/p>
以上對話有可能是史學家杜撰的,其目的是謳歌革命,鞭撻暴君。路易十六聽上去像個暴君,但其實是個李煜似的亡國之君,整天醉心于打獵和修鐘。
根據(jù)革命政府的命令,巴士底獄很快被夷為平地,只剩下一堆堆亂石。但7月14日,攻打巴士底獄的這天,被定為法國的國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