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好壞的標準因人而異,謊言支配真言,加尼諾怕是永遠也變不成大人眼中的好孩子。長大后,他要么變得憤世嫉俗,類似于《麥田的守望者》中的霍爾頓,要么……
(四)推行真的“愛的教育”
孩子的本質是好的,卻無法自覺免受大人的“壞影響”,尤其是那些潛移默化的影響--有時,孩子的“搗蛋”原因即在于此。加尼諾身上所有真正的缺點幾乎都可以從他的家人、親戚、學校乃至社會找到根源,是這些多方面不良“身教”的結果。在《搗蛋鬼日記》中,有一個這樣的情節(jié):
一天早晨,加尼諾把鳥從籠里放出來,然后抱著貓在一邊看。一不留神,貓竄出去,咬死了小鳥。于是加尼諾把貓拎到水龍頭下,用水猛沖,“懲罰這只殘暴的貓”。
在懲罰“殘暴”的貓時,加尼諾同樣“殘暴”,但他卻不覺得,因為每次他犯錯誤后,總是受到類似的或更重的懲罰。
過去,成人只相信“棍棒下面出孝子”,全然不顧棍棒下面的委屈,甚至鮮血。那些棍棒下的“孝子”,在成人后又對自己的孩子繼續(xù)新一輪的棒打,結果卻多半與加尼諾懲罰貓的效果近似。
再讀一讀加尼諾在日記中信手寫下的這句反思,我們的感觸將更深:
“如果把自吹小時候怎么怎么好的爸爸也關在房間里,罰他光喝清水和啃面包,我敢打賭,他也會像我一樣去爭取自由的?!?/p>
表面上看,多少年來,我們一直在推行“愛的教育”,但是,什么才算真正的“愛的教育”,孩子得到它了嗎?--讀了《搗蛋鬼日記》后,相信我們從中能得到不少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