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jīng)揭示了人人皆有佛性法體,必須依法行證,依因緣根性實現(xiàn)修行是為化身,行果圓滿是為報身。所以現(xiàn)在法會上有億萬釋迦同時為諸眾生請教盧舍那佛,請演說成佛證道的心地法門。這時盧舍那佛所說的就是精神生活的訓(xùn)練——十住、十行、十向和十地,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這個集法身、報身和化身于一體的精神生活之實踐倫理是什么。
崇高的希望和愿力——十住
本章在討論倫理與精神生活時,曾經(jīng)述及希望是人類心理生活的一種需要,正因為它是存在的,所以它在精神法界上是真實的。此外,我們也可以肯定,當我們有了一個邪惡的希望時,就會充滿恐懼和不安;當我們抱存著善意的希望時,我們便充滿著對未來的憧憬。善與惡之間并不完全取決于理性,而是取決于人類精神生活是否能不斷地向上成長。凡是有礙于我們身心的成長和自由,有害于社會的互利共存的就是惡,因此善是醒覺所發(fā)出來的慧性之表現(xiàn)。透過這個慧性,還必須以事情的本身做經(jīng)驗的檢證,所以在華嚴宗所提出的四個法界里,以“理事法界”之融通無礙為中道,以“事事無礙”法界之自在為至善。
人類的心理生活所抱持的希望就是精神生活之善性,它既是我們的天賦,也是我們覺得喜樂與豐足之源泉。因此,希望是人類邁向高層次精神生活的起點,也是向往精神生活的趣向和動力。它是一種準備,是一種光明的心愿,而且是積極于付諸實現(xiàn)的愿力。此外,希望當然也與欲望不同,欲望的本質(zhì)是貧乏和貪婪,享樂和墮落;而希望則是精神生活的豐富和成長。于是在華藏海會時盧舍那佛說:
諸佛當知十發(fā)趣心向果。
發(fā)趣心不只是一種希望,同時也是生命與生長的本質(zhì)。它不但是理性的思維,同時兼具感性的情操,就像太陽的熱能一樣,滋孕了我們的精神生活。這個心理的趣向,給自己發(fā)動了邁向成長與光明的動機,成為一股堅毅的力量。在佛教的倫理學里,認為它能成為五種力量。這五種力量就是:
信力:由豐富的自信和崇高的信仰所發(fā)出的力量。
進力:由光明心志所發(fā)出來的積極力量。
念力:由良好的信念所發(fā)出來的堅定力量。
定力:由純凈的抱負所孕育出來心安理得的定力。
慧力:由不斷提升和心理的自發(fā)性所發(fā)出的智力。
透過這五種心志力量,趣向證果的大愿就非常堅固了。這個由希望到堅定的過程,就是求道動機。不過光是動機還是不夠扎實的,所以盧舍那佛列出了十住心,它是十種常常用來校正是否動機強固的標準:
舍心:即布施給予的發(fā)心。
戒心:即維持正當?shù)纳盍晳T的決心。
忍心:即心如虛空的容忍心。
進心:即努力不懈的積極心。
定心:即堅定的心志及不被境界所牽的定凈心。
慧心:即保持醒覺免于障礙之心。
愿心:即發(fā)愿成就正等正覺的心。
護心:即維護自己不令松散之心。
喜心:即對生活充滿歡喜心。
頂心:即抱著崇高的信念之心。
這十個發(fā)心,總歸一句話,就是要以踏實堅定的心志,從煩惱生滅的此岸,邁向光明自由的彼岸;下定決心要從“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智慧”,如果自己沒有追尋崇高的精神生活的決心,就不可能有好的精神生活,深入法藏,證入無余涅槃?!读鎵?jīng)》中說:
自若無道心,
暗行不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