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權的宗教和人文的宗教在教相、教理和體驗上彼此差異,弗洛姆在其所著《心理分析與宗教》一書中有詳細的討論,茲歸納其不同之點如次:
第一、人文宗教從人和人的潛能出發(fā),提升自己入于神性;集權的宗教從神權出發(fā),服從神的權威,才能獲得神恩。
第二、人文宗教強調透過醒覺、潛能的實現和精神的提升,使自己如同神,人皆有神性;集權宗教要屈服于神,否定自己才能得救,最后仍然臣屬于神。
第三、人文宗教認為神是較高的自我形象,是人的本來面目及未來修行的成果;集權宗教則認為只有神才有理性和愛,人把自己本有的美德投射在神上,反而使自己變得異常的貧乏。
第四、人文宗教在發(fā)展人的自發(fā)性、智慧與慈悲,信仰的結果是自己要能做得了主;集權的宗教則重視依賴,因而失去主動性和慧性。
第五、不同的宗教中雖有相同的態(tài)度如博愛和慈悲,但是人文宗教所表現的是無所求的給予,是精神提升后豐足的自然流露;但集權的宗教則來自對神的取悅。
第六、人文宗教對神的崇拜是因為神的美德和智慧,人因信仰而帶動了對真理、慈悲和公義的實踐;集權宗教對神的崇拜是因為神的權威,所以人是被動地臣服于它。
佛教無論是大乘佛教或小乘佛教都屬于人文的宗教。因此,佛教徒必須徹底力行佛陀所指導的修行法門,透過醒覺和實現的生活,力行六波羅蜜,成就正等正覺,與佛如來同一慈力,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
邁向莊嚴的精神法界
佛教的信仰在于發(fā)揮自己的慧性,其所傳布的各種法門,在中國傳布開來的,無論華嚴宗、天臺宗、凈土宗、禪宗、密宗等等,都不離開清凈菩提心。就是要從無明煩惱中解脫出來,達到涅槃,息滅一切有為法。伏斷所知和煩惱二障,入于莊嚴的精神法界——成佛。因此,佛教就生活的層面去看,它要我們從非理性的情欲中解脫出來,過豐足和醒覺的生活,并發(fā)展理性與慈悲的力量。它要人類追求智慧的成長、心靈的自由、幸福與喜悅。就人生的前瞻而言,它給我們一個意義豐富的未來——與十方諸佛同會華藏世界。
佛陀教化的宗旨是“法界唯心”。法界就在我們精神生活的本身,而精神生活的主要素材就是倫理?,F在我們要從另外一部經典《梵網經》來討論佛教倫理的本質。在這部經里,佛陀把倫理和心理(心地法門)完全地融和。倫理不是單純的規(guī)范或戒條,而是一種心地所流露出來的德性和能力,所以倫理含有一種智慧、能力和完美的本質。當人類的精神生活達到澄澈光明時,就具有超越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三界的能力,而證入一真法界的華藏世界。
《梵網經》是一部專談從倫理入手、提升精神生活的經典。它可以說是華嚴經教的實踐倫理學,也是入華嚴海會的藍圖,證一真法界的進階。凈空大師指導我習華嚴經教時,親賜偈頌曰:
依梵網菩薩心行,
入華嚴不思議解脫境界,
安住彌陀寂光凈土。
依梵網而即知即行,頌華嚴而神游法界之莊嚴,天天念佛而觀入寂光凈土之深妙。所以《梵網經》是精神生活理事互攝的指引,從而顯露無緣慈和同體悲的清凈菩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