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太平軍的崛起
關于太平天國運動已有大量著述問世,作者既有外國人,也有中國人。但是對這場運動的了解仍然存在許多模糊不清的地方,特別是有關它的早期。就像已經成為歷史的任何其他運動一樣,它是由一些無名之輩發(fā)起的,這些人養(yǎng)成了非同尋常的領導能力。從現(xiàn)在已知的有關運動起源的材料來看,最初的推動力似乎是宗教。不過,當發(fā)起者們開始意識到他們創(chuàng)造的工具所具有的潛力時,其他意圖占了主導地位,于是這場運動發(fā)展為政治斗爭,而非宗教運動。運動的目的變成推翻統(tǒng)治的王朝。為了追求這個目標,帝國的一打最富庶、人口最多的省份遭到蹂躪,大量的慘劇和死亡落到大漢子民的頭上,其悲劇性超過了其他任何類似的國民經歷。
在道光皇帝(1820-1850)治下的中國,按照當時許多國民的看法,全國總的形勢預兆著王朝的早期衰敗。在這個時期中,年年都能聽到帝國的某個局部傳來造反的吶喊。在這一連串的運動中,廣西省最為搶眼。在那個時期的任何時段,很難確定當局是否掌控過該省的全局。在1820年、1832年到1834年以及1836年,運動的規(guī)模較大,再也瞞不過北京的朝廷。這一系列運動中的第二次波及較廣,運動首領趙金龍有僭越之舉,不僅皇袍加身,還在袍子上繡了"金龍王"字樣。[1]根據(jù)報告,所有運動都被鎮(zhèn)壓了,但此起彼伏,表明當局未能十分有效地鎮(zhèn)壓造反運動。
全國的形勢有利于農民運動的發(fā)生。人口對耕地的壓力是沉重的,當時的人口數(shù)量達到了19世紀的頂峰。根據(jù)帕克的說法,1852年的總數(shù)為4.32億,或者說有可能在100年內增加了2億多人。中國的人口統(tǒng)計是很困難的,但是有一點似乎得到相當廣泛的認同,即從1750年到1850年之間中國的人口數(shù)大約翻了1倍。而有效耕地的面積沒有顯示可觀的增長,田土的出產似乎也未有提高。
有人把太平天國運動看作爭奪土地的農民運動。我無意于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但仍然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的土地保有權體制不會像其他國家的地產業(yè)一樣使生產用地大面積縮水,也不會限制土地的最大生產能力。那時的問題和現(xiàn)在一樣:不論在什么樣的土地權保有體制之下,可利用的土地究竟能不能產出足夠的作物來維持這么多人的溫飽?在太平天國運動以前的中國,可以肯定窮人是更窮了,但還無法證明富人變得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