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中國墓葬文化(3)

古墓賊影 作者:滄海滿月


■ 墓葬盛行墳包起

中國墓葬,是伴隨華夏文明誕生而同步發(fā)展的。從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洞的下室葬地,到新石器時代仰韶聚落遺址四周壕溝的南北兩處的公共墓地;從氏族公社母系、父系社會葬式的嬗變,到被稱為“東方文明曙光”的紅山文化遺存,大規(guī)模制度嚴明的石冢出現(xiàn),華夏遠古的先民們在創(chuàng)造華夏文明的同時,也在譜寫著中國墓葬文化史。

中國墓葬的起源與發(fā)展,是隨著當時人們對生命終結思維方式變化而變化的。許多人認為,最初的墓葬,是出于先民們的靈魂不死觀念而產生。在以土葬為主流的古代中國,墳墓便是人生的最終歸宿,所以古人云:入土為安。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無論其生前是享受著榮華富貴,還是過著屋無片瓦、地無三分的貧苦生活,喧鬧都是一生的主題。正是基于在世時的浮華,在地下世界得到安息和寧靜,便成為人類的一個夢想。那些生前享有特權的貴族階層,除了夢想在地下世界安息,還想繼續(xù)過那種驕奢淫逸、鐘鳴鼎食的人間生活,建造氣派的陵墓與豪華寬敞的地宮,就成為其追求的目標。但事實上,生前美好的心愿和布置的如意算盤,死后并不總能如愿,有時恰恰相反?!白怨偶敖?,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為這一夢想和行為做了歷史性注腳。

在遠古時代,人們還沒有安葬死者的習慣。原始人類對于同伴死亡的處理,要么是在快餓死之時,不得已將其吃掉,這可稱為“腹葬”;要么將尸體隨便丟棄于野外,這可稱為“野葬”。正如《孟子·滕文公上》說的那樣:“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矣。其親死,則舉而委之于壑。”實際上“腹葬”和“野葬”都算不上喪葬。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生活的安定,出現(xiàn)了埋葬死者的現(xiàn)象,但當時墓而不墳,且無任何標記。

在中國,墓葬的源頭可以上溯到1.8萬年前的山頂洞人世代。這一時期,還處于人類歷史的早期階段——舊石器時代,但那時的人們便將死去的同伴埋藏在洞中,并在尸體的周圍灑上赤鐵礦粉,以表達對死者的哀思。這便是中國最早的墓葬,而那殷紅的赤鐵礦粉,則是人類最早、最樸素的隨葬品。

真正意義上的墓葬制度的出現(xiàn),是靈魂不死觀念產生之后的事情。這一觀念的產生徹底改變了人們對于死亡的態(tài)度。這種觀念認為,人死了,只是遷居,要過另一種新的生活,因而,要按照死者生前的生活方式來安葬,所謂“事死如事生”。正如古人所說,“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闭窃谶@一觀念支配下,經歷漫長的歲月,才逐漸形成了一套隆重而復雜的喪葬制度。

眾所周知,商朝是中國奴隸社會的代表,是至今唯一可以證明的中國開始進入“文明時代”的朝代。但就是在這樣一個大時代里,興起了歷史上第一個厚葬高峰。這個時期統(tǒng)治者的墓葬十分奢侈,并有大量的奴隸殉葬。

商王陵墓區(qū)中的墓葬多經歷代盜掘。王陵的浩大規(guī)模以及零星精美隨葬品的發(fā)現(xiàn),使我們可以推知當時葬事的豪華。

1976年河南安陽小屯村西北發(fā)掘的婦好墓,是甲骨文發(fā)現(xiàn)100年以來、殷墟考古發(fā)掘70年來所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座尚未經歷盜掘的王室貴族墓,也是迄今唯一能與甲骨文和歷史文獻聯(lián)系的一座商代王室貴族墓。該墓五米多長,約四米寬,七米多深,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辭稱為“母辛宗”的享堂。據說享堂原是商王武丁為祭祀妻子婦好而修建的宗廟建筑,尊其廟號為“辛”。

墓主婦好,就是乙辛周祭卜辭中的武丁的法定配偶妣(bǐ)辛。殷墟5號墓中出土隨葬器物的數(shù)量、品種以及有銘文的青銅器數(shù)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其中的“司母辛”組銅器數(shù)量雖然有限,但是非常重要,例如其中的兩件大方鼎,大小僅次于“司母戊”大鼎。兩件四足觥的形制也極其別致罕見。此外,還出土石雕臥牛1件,上有“司辛”兩字,可能是“司母辛”的省文。墓中出土器物共1 928件,其中青銅器468件,種類器形齊全,幾乎包括了以往殷墟出土銅器的所有品種,制作精致,紋飾華美,造型凝重。隨葬玉器755件,工藝水平極高。又有綠晶、綠松石、孔雀石和瑪瑙珠47件,水晶制品2件,珍貴的象牙雕刻品等,顯示出當時上層社會生活的奢貴。

婦好雖然是王室貴族,但是與商王還是有地位尊卑高下的差異。

現(xiàn)代考古發(fā)掘證明,安陽的商王陵墓,墓室面積約330平方米,加上墓道面積共達1 800平方米;高級貴族的墓,墓室面積加墓道面積共300多平方米,其形式有亞字形墓,即墓室南北各留一條墓道;有甲字形墓,即南面留一條墓道。中等貴族的墓,無墓道,面積約20平方米;一般小貴族的墓,面積不足10平方米;平民墓室面積僅2~4平方米。統(tǒng)治者的墓葬,隨葬有大量青銅器、玉器,并殉葬大量的人、畜。當時流行在墓坑中部挖一“腰坑”,以殉葬人、畜和隨葬器物;在墓上建房屋,以供祭祀,稱為“享堂”。《禮記·檀弓上》記載: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及圍,殷人棺、槨。殷代的大墓中,多有棺、槨。棺上一般涂紅、黃漆一至數(shù)層,少數(shù)棺上還有彩繪。

西周時,是中國喪葬史的一個轉折點。這一時期,由于農業(yè)民族比游牧、經商民族更講禮制,更重倫理。而尤為重要的是,西周時期,喪葬禮儀開始走向制度化、法律化。據《周禮》載,當時專門設有“冢人”,專司王室貴族的“公墓”。他根據貴族的班輩、級別來確定墓室大小、享堂的標準和植樹數(shù)目;又設“墓大夫”,掌管平民的墓葬。隨著時間的發(fā)展,人們對于墓葬越來越重視,靈魂不滅的觀念也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中越來越強烈。由于當時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人類的活動經常隨著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而不斷遷徙。在諸多情況的限制下,人們還沒有把墓葬作為永遠祭祀的打算,所以當死者被埋葬之后,地面上并沒有留下什么特殊的標志。正如《禮記·檀弓上》所言:“古也墓而不墳?!痹缙诘哪乖崾羌葻o封土的墳頭,也無樹木或標志的。這一點已被考古發(fā)掘所證實。

大約從周代起,在墓上開始出現(xiàn)封土。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墓葬的“封樹”制度逐漸形成并完善。封樹的形成無疑為墓葬增添了許多莊重,它明確地指明了墓葬的位置、等級,甚至還有隨葬品的多少和價值,當然,這無形中便給盜墓者傳達了信息。以國君為中心的陵墓制度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中晚期。

到了秦漢時期,除了土坑墓外,石室墓和磚室墓逐漸流行起來,墓葬的形制也趨于多樣化。這就逐漸進入第二個厚葬高潮。這個時期,統(tǒng)治者的墓葬自然是窮奢極欲,一般庶民百姓也大有講究,新型墓葬不斷涌現(xiàn)。秦始皇陵堪稱“超級天子大墓”。它的地宮設施與地面設施一樣,墓內地低見水,用銅加固,上置棺槨。陵區(qū)現(xiàn)發(fā)現(xiàn)的陪葬坑多達300余個,重要文物3萬多件。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多元發(fā)展的時代,墓葬的隨葬品卻日漸統(tǒng)一,形成一種固定的隨葬模式。秦漢時期是隨葬俑的完善時期,特別是兵馬俑的發(fā)掘,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漢代之后,墓葬的形制逐漸統(tǒng)一,規(guī)模較高的墓葬一般都有長長的斜坡,斜坡的兩側、墓室的內壁都繪有色彩繽紛的壁畫,題材十分廣泛,從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到墓主經歷、家庭生活、勞動生產等都有涉及。長期以來殺人殉葬、以人祭祀的習俗,至漢代基本被廢止。在隨葬品中,過去殺殉奴婢的習俗被木俑、陶俑取代;真車馬被木陶模型代之;青銅器為主改為陶、漆器為主;出現(xiàn)了大量的陶質物器,如倉、灶、井、豬圈、田地、樓閣等。漢代的皇帝,即位一年后便開始營建自己的陵墓。其耗費之巨,難以想象。

西漢的11個帝陵較為集中,有9個在今咸陽塬上,另外,漢文帝的霸陵在西安市東郊的霸陵塬上,杜陵在今西安市南郊的杜陵塬上。除霸陵因薄葬而“因山為藏”外,其余皆有高大的土堆。皇帝與皇后合葬也是有規(guī)定的。他們合葬后,雖然同塋,但不同陵?;实哿暝谖?,皇后陵在東。當時的陵園之旁,建有寢殿。寢殿內建有東西階廂、神座等,陳列著墓主人的衣冠幾杖等日常用品;宮人必須像主人生前那樣,每天準時整理被枕,準備用水,擺設梳妝具等。西漢諸陵還有一個特點,一般在帝陵之東建有高級官吏、寵臣的陪葬墓地。眾多陪葬者,每人一個大墳丘,整個陵區(qū)星羅棋布。晉代張載《七哀詩》中寫道:“北芒何壘壘,高陵有四五。借問誰家墳,皆云漢世主。”這首詩形象地反映了當時陵區(qū)的分布情況。

為了象征死者對墓地擁有所有權,東漢墓葬中,開始流行“買地券”。隨著貨幣經濟的沖擊,一些地區(qū)的隨葬品中還出現(xiàn)了“搖錢樹”。在墓形上,出現(xiàn)了記載死者姓氏、埋葬年月、埋葬者的易于識別的墓碑;出現(xiàn)了表明死者身份、等級并使冢墓更像官府的墓闕;出現(xiàn)了列于墓前,用于昭示祥瑞的石獸。墓中常見一種鎮(zhèn)墓文字,或寫于陶瓶、鉛券之上,或石刻、磚刻于墓內。其內容包括紀年月日,以天帝使者的名義告死者之家或丘丞墓伯,給活人除殃免禍,為死者解迫謝罪。值得注意的是,墓中還多隨葬鉛人,據說是為了代替死者在陰間服役。

東漢至魏晉南北朝,厚葬再一次演變?yōu)楸≡?。東漢后期,道教興起,佛教傳入。道教主張薄葬,佛教崇尚火葬,亦是薄葬,其影響相當之大。魏晉南北朝時,少數(shù)民族勢力進入中原,其主張薄葬也有不小的影響。多種原因,促成了薄葬風氣的流行。三國時期,有識之士率先帶頭施行。魏文帝曹丕,依山為陵,無寢殿、園邑、神道。魏晉時的豪族世家,生前奢靡極欲,但死后也實行相對的薄葬。但是,墓葬中的隨葬品卻未因墓葬形制的簡化而有所減少。魏晉時期的大型墓中除了貴重的金屬器,還有代表當時手工業(yè)巔峰之作的瓷器。

南北朝時,為了讓墓室更像現(xiàn)實的府第院落,普遍加長墓道,頂部開天井,一個天井象征一重院落,又在室內砌棺床、臺桌等。還出現(xiàn)了放在墓內,主要用于記載死者生平的墓志和用于避邪的陶質“鎮(zhèn)墓獸”。這一時期,陵制多聚族而葬,家庭墓進一步取代了氏族墓地。此后,帝陵的基本類型都是承接前代而建。

唐陵有“積土為陵”和“依山為陵”兩種形式,陵園的平面布局仿長安城,墓室則仿皇帝內宮。帝陵的陪陵制度在唐代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如昭陵,其陪陵墓已確定的有167座。

在唐以后的法律中,多有喪葬墳墓的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使得人們一看墳墓的大小高低,便可知埋葬者的官位品級。

與秦漢以來的坐西向東,南北朝的“潛葬”之制相比,唐陵平面布局更有它自己的特色。它是仿唐長安的建制設計的。陵寢高居于陵園最北部,相當于長安的宮城,可以擬皇宮苑。其地下是玄宮,在地面上圍繞山頂或封土堆建方形小城,城周有四垣,四面各一門,門外有雙闕、雙獅,南面為正門。唐皇帝死后,選擇陵地只考慮風水龍脈,不統(tǒng)一規(guī)劃。唐陵前均有大型石刻,如唐高祖獻陵有石虎、石犀和華表,昭陵有“昭陵六駿”石刻和石翁仲等。

經過奢華至極的唐代,中國墓葬開始了簡化的進程,宋元明清各代的墓葬不再像當年珍珠滿藏,漸漸地,墓葬成了銅錢和日常用具的世界。

北宋、南宋時代,由于政治孱弱,其皇陵規(guī)模較小,亦無突出之處,而且多遭浩劫。陸游《南宋雜事詩》云:“回首東都老淚垂,水晶遺注忍重窺。南朝還有傷心處,九廟春風盡一犁。”讀罷,不禁令人唏噓。

真正標志著中國帝王陵寢制度步入成熟階段的布局風格是明陵。明陵在形狀上由方形變?yōu)閳A形,采取寶城寶頂、方城明樓的形式,不僅顯示了帝王陵寢的莊嚴與威儀,也具有很高的建筑藝術水平;更加注重棺槨的密封與防腐;朝拜祭祀儀式更為隆重和完整,而且出現(xiàn)了規(guī)模宏大、豪華奢侈的陵園建筑群。陵園正門有巍峨壯觀的牌樓,過了牌樓,由南向北沿神道中軸線形成了三大磚木結構建筑群:第一部分為碑亭、神廚、神庫等;第二部分為祭殿和配殿;第三部分為寶城、明樓等。這其中,最有代表意義的,便是被譽為“地下宮殿”的明神宗定陵玄宮,該陵墓總面積達1195平方米,其氣象之宏麗,世所罕見。

清陵分為清東陵和清西陵。清東陵位于河北遵化馬蘭峪;清西陵位于河北易縣梁各莊。清陵繼承了明陵宏偉壯麗的特點,而且建筑藝術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