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巴希爾勒沃的“清閣會”
在村子的入口,有一塊小牌子掛在樺樹上,醒目地宣布:“星期天9月25日,圣巴希爾勒沃大型清閣會……”六點鮮紅的省略號點名了它的用意。
誰會興高采烈地一大早在鄉(xiāng)下占一塊地盤--一塊草地、河邊、學校的操場--來擺上一天的小攤,一堆小玩意兒攤在一張廢棄的毯子上,以誰也看不懂的順序依次排開?
誰?一個想玩賣貨郎游戲的成年人?
誰會樂意把目光集中在其中的一件小玩意兒上,彎腰去摸摸它,掂量掂量,然后直起身詢問它的價格,聽后吃了一驚,試著殺掉一半的價格,雖然只是個小數(shù)目,然后假裝猶豫不決,假裝放棄,最后雙方成交?
誰?一個想玩尋寶游戲的成年人?
給大人們準備的有點孩子氣的小營生。
每個人都為自己提供自己是塊做生意的好材料的確鑿證據(jù)。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這么單純。
有些人想要更多的猛料。
星期六下午,三點左右,清閣會的前一天,羅杰·埃爾森開著一輛其貌不揚的米色汽車來到了圣巴希爾勒沃。
沒有引起別人的注意,他已經(jīng)勘察過將要用來叫買叫賣買的那塊場地,和我們之后要談到的其他所在。
第二天下午五點,早在意味著淘貨結(jié)束的天黑之前,他就會回到他的和其他人一樣停在村子入口臨時停車場上的汽車,然后永遠地離開圣巴希爾勒沃,離開這個區(qū),這個省。
應該說羅杰·埃爾森在這個星期天并沒有很多物品要賣,他也沒有漫天要價。神情平靜,有點心不在焉,人們絲毫不會認為他是個行家里手,甚至都不會當他是個開竅的業(yè)余愛好者;他就像那些有可能買東西的顧客一樣。他拿出來賣的是一張獨腳小圓桌、六盞臺燈、三幅油畫、十幾本書,一摞不值錢的舊書,還有一套少得可憐的家居零修用具:一把似乎生銹的鐵錘、一把螺絲刀和一些電線。
誰會買他的油畫、書、鐵錘、獨腳小圓桌、燈、螺絲刀和電線呢?這個地區(qū)的人?;蛟S甚至就是圣巴希爾勒沃的當?shù)厝?。顧客們假裝在查看感興趣的物品,把它拿給身邊的人看,好像為了更好地估價,但并不是真正地“看”這件物品。或許有一幅油畫在他所熟悉的畫框里他已經(jīng)看過上百次了,但把這幅畫扔到露天的一堆雜貨里,他一定認不出它了。
羅杰·埃爾森對這個星期天做的買賣滿意嗎?
是的。
不管怎么說,同意打點折扣對他來說也沒少幾個錢!他并不是蔑視金錢,當然不是,口袋里多幾張票子,這是好事。但他參加這個“清閣會”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牟利。他的主要目的是要盡快讓這些物什易手,讓它們散落在這個地區(qū)的四面八方,然后他了無牽掛地離開圣巴希爾勒沃。
應該說說前一天……
……前一天,在這個秋天的第一個星期六,羅杰·埃爾森,神情淡漠,手背在身后,在圣巴希爾勒沃溜達了很久,有足夠的時間讓他發(fā)現(xiàn)那些只有上了年紀的孤寡老太太住的房子;他并沒有找那些看上去太華麗的房子(謹慎讓他遠離它們),但他也不會去選一座破破爛爛的房子。
到了夜里,他開始行動,鐵錘、螺絲刀和鐵絲是他全套工具。
羅杰·埃爾森喜歡行動,在圣巴希爾勒沃如此,在其他地方也一樣,從淘貨到清閣會,從清閣會到擺貨攤。
第一幕:房子的女主人突然出現(xiàn)在他面前;他猛地一擊,幾乎沒有發(fā)出任何聲響。
然后,屋子的女主人丟了性命,第二幕:尋找?guī)讟用魈炜梢宰冑u的家居物品或裝飾品。
幕間插曲:在行兇的屋子里過夜。夜很短,因為凌晨六點,他就到了大家開心的所在:可以隨便挑個地方安頓下來,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第三幕,最漫長也最迷人的一幕:贓物被攤在地上--油畫、臺燈、獨腳小圓桌、舊書、生銹的鐵錘、螺絲刀和電線(最后這幾樣東西已經(jīng)物盡其用,可以光榮退役)--就等顧客光顧。
第三幕比前兩幕更刺激?
那是當然。沒有逃離犯罪和搶劫現(xiàn)場,而是堂而皇之地呆在村子的中心;手插在口袋里,唇邊掛著淡淡的微笑,千真萬確的罪證就擺在他身邊,而他看著熙來攘往的人群消磨著時間……
但他能冒什么危險呢?沒啥危險。這些可憐的小老太太,在圣巴希爾勒沃和其他地方一樣,幾乎都不待客。更別說是在一個有舊貨市場的星期天!而且:她們的油畫,她們的獨腳小圓桌,她們的臺燈,她們可憐的藏書,誰能在羅杰·埃爾森的腳邊把它們認出來呢?有誰曾經(jīng)在她們家注意過這些物什呢?
可憐的生活的蛛絲馬跡。
在圣巴希爾勒沃和其他地方一樣,只有在星期一才會有人發(fā)現(xiàn)尸體,或者更晚。
被盜的物品到了不同的買主家里--一些不值錢的東西,報紙都不會一一羅列--,除了一具尸體和幾篇報紙上的報道,一開始很刺激,很快就變得重復乏味,讓人懨懨欲睡,這個陰沉的日子剩下了什么?
離開圣巴希爾勒沃,羅杰·埃爾森試著想象鐵錘、螺絲刀、鐵絲會在哪個屋子、哪個工具袋安家落戶。
然后他就對這個問題不再感興趣了。
舊貨市場的老主顧,大清倉的老客戶,在得到幾樣來路不明、沒用的小玩意兒的時候,你們的腦袋有沒有一時半刻想到過這個流竄犯,他的業(yè)余愛好無非是“清閣”,而那些老太太,為此“清”的卻是她們的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