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需要為別人負責
有些心理治療學派曾說,每個兒童都以為自己是家庭的拯救者,都試圖借著自己的出生及后天的努力,讓整個家庭走向正面的方向;但當兒童如此設(shè)想時,自己會承擔了能力負荷不了的壓力。弗羅伊德主張“伊底帕斯情結(jié)”,認為男孩在權(quán)力及性方面想取代父親、占有母親,這樣的想法是謬誤的;其實男孩更想證明父親是對的,或是想達成父母親的期望、完成父母親做不到的事,來證明父母是好的、是不敗的。兒童常常不知不覺地成了父母未竟的人生期望的達成者,背負著很大的家庭歷史性任務,不是為這個家求取成功,就是為這個家求取和諧。
這樣的兒童在逐漸長大時,也許會發(fā)現(xiàn)他的一生“根本沒有真正為自己而活”。從小看了太多父母的辛勞付出、殷殷期盼及自我犧牲,因此,他的一生是在達成父母的期望、為父母而活,并非真正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久而久之,終于得了抑郁癥。他一直以為自己是家庭或整個世界的拯救者,讓自己承擔了過度的壓力,偏偏內(nèi)心又不認為自己真能辦到。這種人在兒童期的人格分化與父母之間并未完全切斷“臍帶”,他沒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從未為自己而活著。
有時候,我們予以治療是要引發(fā)他的退化性行為,以及內(nèi)心根深蒂固的偏執(zhí)認知,借由讓他明白過去的不幸和不愉快并非是他的錯,父母的失和或離婚是父母的選擇,也不是他的問題;讓他明白自己并不需要為別人負責。他存在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證明父母是對的,而取代父母的角色,或達成父母尚未完成的人生期待。最后,他必須回歸生命的主體性。當他明白一個人只需為自己負責之后,自然也就能幫助別人了。
我們回到韋小寶身上。雖然韋小寶跟康熙情同兄弟,但為了康熙要剿滅天地會,他可不干;要他犧牲情義去刺殺康熙,做民族英雄,他也不干。韋小寶是如此可愛地堅持了自己的個人性,而當他回到主體性時,他破除了任何罪惡感——就是那5個字“老子不干了”,他卸下了所有的執(zhí)著。其實想想,本來就沒虧欠任何人,當他以個人為單位去行動時,頓時覺得非常輕松,將之前所有的壓力都放下了,也放下了所有他本來就不該承擔的事物。
這是可讓所有抑郁癥病人借鑒的地方。大部分抑郁癥患者都將別人的事情當成自己的責任,根本沒有讓別人為他自己的人生負責、也讓自己為自己而活。如果我們能在潛意識層面,幫助抑郁癥病人解除這種從小到大的“拯救者情懷”,他以后的人生就可以快活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