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的這一部分,瓦薩莉莎向芭芭雅嘉討要火種,而芭芭雅嘉也答應給她火種——前提是瓦薩莉莎要為她完成一些任務(家務活)。這一階段的任務是:跟女巫/女神待在一起;習慣和適應女性精神世界中強大的野性力量,認清這力量的存在,以及它對心靈的凈化作用;去蕪存菁,去偽存真,滋養(yǎng)靈魂,積攢力量和靈感(替芭芭雅嘉洗衣服,做飯,清掃房間,把不同的元素分離開來)。
在過去,女性曾經深深沉浸在生命與死亡更替的節(jié)奏中。在生產時的鮮血里,她們聞到的是腥甜如鐵的血的氣息。她們也會為死者擦洗漸漸冷卻的尸身?,F代女性,尤其是在以工業(yè)和科技為主流產業(yè)的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女性,往往沒有機會體驗這些基本的、近距離接觸生與死的經歷。不過,即使是完全沒有經驗的我們,也有辦法完整地體驗到生死周期中最敏感的成分。
芭芭雅嘉,野性之母/野性女神,就是我們在這些方面能夠請教的老師。她指導我們清掃靈魂的房屋。她給自我注入了一種別樣的秩序,讓魔法可以誕生,快樂可以成真,胃口可以保持健旺,事情可以在熱忱中完成。在忠于本我這一方面,芭芭雅嘉是我們最好的榜樣。她教授的內容既包括死亡,也包括重生。
在故事里,她教會了瓦薩莉莎照顧野性天賦這幢精神的房屋。為她洗衣服這個任務具有非常強烈的象征意義。在古代以及今天,許多地方的人們洗衣服的時候必須來到河邊,她們會在那里完成亙古以來人們一直代代相傳的凈化儀式,讓衣物煥然一新。這樣的過程正是凈化精神世界的絕佳象征。
在神話里,衣物(織物)往往是掌控生命—死亡—重生循環(huán)的女神親手織就的,或是跟這樣的女神形象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東方神話里的命運三女神分別名為阿特洛波斯、克羅托和拉切西斯,其中克羅托的字根就是衣物/織物。納瓦霍族印第安人的傳說里則有“娜阿什杰伊·阿斯德薩”——“蜘蛛之女”的形象,是她把紡織這項藝術教給了人類。掌控生命—死亡—重生輪回的女神們,會賜予女性一種非常的敏感,讓她們能夠洞悉生死之事,能夠把握哪些絲線應該被織入布匹之中,而哪些應該被剔除出去。故事里的芭芭雅嘉讓瓦薩莉莎為她洗衣服,就是為了把這些代表了生命—死亡—重生輪回知識的織物,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暴露在意識中:接觸它們,洗滌它們,讓它們得到凈化與更新。
洗滌的過程就是凈化儀式的過程,并且還不止于此,因為洗滌不僅涉及凈化,還涉及浸潤——就像來源于拉丁詞根baptiza的“洗禮”這一概念——浸泡在神秘的精神力量之中。這意味著讓原本因為耗損而松弛的絲線重新緊繃起來。我們就像是衣物一樣,不停地被穿著,被耗損,直到我們的思想和價值觀都像縷縷絲線一樣越來越松弛。洗滌的過程——重生的過程——是發(fā)生在水中,發(fā)生在重新發(fā)現心靈真相、重新發(fā)掘原本天性的過程中。
在原型符號學中,衣物這個符號代表了人格面具,也就是別人看我們的第一印象。人格面具是一種偽裝,它使別人只能夠了解我們希望他們了解的一面。不過,在中美洲的儀式中,在“坎塔朵拉”與“庫蘭德拉”(醫(yī)者)的傳承中,“人格面具”這個詞語還具有更古老的一重含義:它并不僅僅是一張我們可以躲在后面的面具,還是人格存在的一種境界,一種讓人格的平庸內容黯然失色的境界。在這一意義上,人格面具代表了我們的地位、德行、性格和權威。它是我們力量與控制權的外在體現。
我很喜歡“為偉大的芭芭雅嘉清洗人格面具”這項啟蒙任務。在為芭芭雅嘉洗衣服的過程中,我們(瓦薩莉莎)會看清楚這衣服(面具)的每一針每一線究竟是如何織就的,衣服的形制和花色是什么樣子的。這樣,當我們回到家里之后,就可以利用學來的知識,織造屬于自己的衣服(面具)。
很容易想象,芭芭雅嘉的衣服——她力量和權威的符號——正如同她自己一樣,強大而堅韌。替她洗衣服的過程,就是我們見證、學習和擁有這兩項特質的過程。通過對她的衣物——存在的本質——進行凈化與蕩滌,我們可以學會如何整理、修復和更新精神世界的絲緯。
瓦薩莉莎的下一項任務是清掃小屋和院子。在東歐的童話故事里,掃帚通常是用樹枝、灌木和藤根制成的,而瓦薩莉莎要做的就是,用這把采自植物根莖的工具清掃地板和院子,讓整幢屋子清潔如新。睿智的女性懂得清掃自己的精神環(huán)境,具體方式則是保持清醒的頭腦,維持清潔的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把要做的事情做完,而不是留下越來越多、越來越紛亂的頭緒。
對許多女性而言,這意味著她們需要每天留出一段時間用來沉思,需要有一塊專屬于自己的生活空間,需要紙筆、油彩、工具、談話、時間和自由。心理分析、冥想、獨處和其他類似的經驗可以為許多人創(chuàng)造出合適的時間和空間,但是每個女人都有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喜好。
如果這清掃工作能在芭芭雅嘉的小屋里進行,那就再好不過了。就算只是在這小屋附近,也比遠離小屋要好得多。無論形式如何,我們都必須經常體驗、經常維護野性的生活方式。若是一年只花幾天時間這樣做,那是遠遠不夠的。
但因為瓦薩莉莎所打掃的乃是芭芭雅嘉的小屋和院子,所以我們在這里所談論的,還包括讓非同尋常的想法和念頭保持清晰有序的過程。任何不常見的、神秘的、具有靈魂意義的、非同一般的想法和念頭,都可以歸入這一范疇。
清掃心靈的空間,不僅意味著認識到這片空間的價值,而且是真的在乎它的整潔。有些時候,女性會在涉及精神與靈魂的問題上陷入困惑,忽視了心靈空間的清潔維護,以致那里雜草叢生,甚至因為逐漸迷失在無意識之中而被徹底遺忘。然而,經常清掃這片空間,就可以避免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只有在整潔開闊的地方,野性天賦才能自由奔馳。
而在給芭芭雅嘉做飯的過程中,我們會問自己,我們究竟該怎么喂養(yǎng)精神世界中的芭芭雅嘉,這樣一個野性女神究竟會吃什么?首先,我們需要點燃爐火——我們必須愿意讓自己燃燒起來,燃燒起自己的激情,燃燒起自己的熾熱的想法、詞句和欲望——對我們所愛的東西的那種欲望。正是這份燃燒的激情,才讓烹飪得以進行,而烹飪的“食材”則是我們心中自然萌生的想法和感覺。要想為芭芭雅嘉做飯,我們必須首先確保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火焰能夠旺盛地燃燒。
我們需要時不時地注意這火焰是否旺盛,是否足夠烹煮出能滋養(yǎng)野性本我的飯食來。有些時候,我們會忽略這邊的事情,忘記觀察火勢,忘記添加燃料,忘記攪拌鍋里正在熬煮的東西。我們會誤以為,這爐火、這烹飪的過程就像是那些種在花盆里的家養(yǎng)植物,不澆水也能支撐很長時間。其實,我們的確很需要關注這火焰,因為它實在是太容易熄滅了。芭芭雅嘉必須要被喂飽。假如她餓著了,后果可就嚴重了。
正是那些“烹飪”出來的新想法、新感覺、新方向、新的努力投入,才能一直滋養(yǎng)野性的靈魂。這些東西是野性女神的食糧,讓她在我們的精神世界里能夠保持豐足。如果沒有爐火,我們創(chuàng)造性的想法和新鮮的渴望就會保持在原始狀態(tài),沒法經歷由“生”轉“熟”的過程,沒法實現真正的意義。只有當我們把這些“食材”放在爐火上烹熟,才能讓芭芭雅嘉,也讓我們自己得到滋養(yǎng)。
在女性的心靈成長過程中,“照顧家園”——洗衣服、清掃房間、做飯,這些內容都應該成為習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總有機會考慮、測量、滋養(yǎng)、整理、清潔和蕩滌我們自己的精神生活。
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瓦薩莉莎正在逐漸完成自己的啟蒙過程,而她的直覺幫助她完成了所有的任務。直覺讓我們可以一眼看清事實真相,讓關鍵的想法和概念能夠凸顯出來,讓我們能夠辨認事情的精髓,給它注入旺盛的生命力,為它提供足夠的滋養(yǎng)。借著那個代表直覺的娃娃,瓦薩莉莎正在學習如何理解、清理、維護和凈化精神的空間。
除此之外,她還意識到,野性母親/女神需要大量的營養(yǎng)才能正常運作。芭芭雅嘉可不是只要一杯黑咖啡加幾片生菜葉,就可以喂飽了的。如果我們想要接近她的話,就必須得意識到她對某些東西很有胃口。要想跟古老的女性本能保持關系,就必須得做出足夠的食物來。
瓦薩莉莎的任務反映了女性的周期:經常凈化自己的想法,更新自己的價值觀;把繁雜瑣事從精神世界中清除出去,打掃本我的空間,經常讓思想和感覺保持整潔;為創(chuàng)造力點燃和維持旺盛的爐火,有系統地把天然的靈感烹煮為成熟的想法與行動,特別是那些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想法與行動,可以用來滋養(yǎng)自己與野性天賦之間的聯系。
瓦薩莉莎在跟芭芭雅嘉待在一起的過程中,會逐漸擁有芭芭雅嘉所具備的一些特質和形式。我們也是一樣;讓我們自己追隨她的樣子,乃是我們作為人類的任務。我們會學習如何做到這一點,但同時也會保持敬畏。因為,在芭芭雅嘉的世界里,存在著那些夜間飛翔、天亮時重新興起的東西,它們都是被野性天賦和本能召喚而來的。這里有會說話的死者骨骸,有來自四面八方的風、各種各樣的命運、太陽、月亮、天空——統統都住在她的大柜子里。但是她會維持里面的秩序。白天總是在夜晚之后來臨,季節(jié)總是依次更替。她從來都不會任性。她既是韻律,也是理性。
在故事里,芭芭雅嘉發(fā)現瓦薩莉莎完成了所有任務時,她一方面感到滿意,但另一方面也有些失望,因為她不能對瓦薩莉莎發(fā)作。所以,為了確保讓瓦薩莉莎意識到,所有的東西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芭芭雅嘉告訴她:“盡管你這一次完成了我布置的任務,但并不意味著你下次也能完成。所以你得再為我工作一整天,讓我看看你這次做得怎么樣。不然的話……”
當瓦薩莉莎再次在直覺的指引下完成全部任務的時候,芭芭雅嘉盡管不情愿,還是給了她恰當的贊賞……只有那些經歷了漫長的人生,見識過許多事物,有時寧愿自己沒有經歷過這一切,但卻又對這一切感到無比自豪的老嫗們,才能給我們這樣的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