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熙軟弱無能,事事依仗閔妃,而閔妃狡猾、多疑,對袁世凱,對中國常有背信棄義的舉動。袁世凱對此深感痛恨,早在甲申事變后,袁世凱極力游說赦免大院君回國,就是想借助大院君的影響力,鉗制諸閔,壯大親華勢力。大院君一回國,就遭諸閔反對,閔妃與袁世凱關(guān)系遂愈加緊張。后來,秘密聯(lián)合俄國保護事件發(fā)生后,袁世凱更有了廢李熙,另立國王的想法。袁世凱另立國王的想法,沒有得到李鴻章的支持,后來的史學(xué)家也多批評袁世凱另立新君的想法狂妄,不合實際。但另立新君的主張,倒也可以看出袁世凱確實想朝鮮有個能君,真正有番作為。一個能干、想有一番作為的人,碰上一個阿斗;一個有膽有識的人,碰到一個庸君,而且這個人還有監(jiān)國的身份,那種難受狀,可想而知,還不如把這阿斗、庸君給端了,自己干,或者叫別人干。袁世凱對李熙可能就有這心態(tài)。袁世凱另立新君的主張落空后,只好對李熙多加開導(dǎo),告誡李熙要遠(yuǎn)小人,近能臣。當(dāng)然,袁世凱所稱的能臣,皆為傾向中國的事大派能臣,例如閔應(yīng)植、閔泳渙、鄭洛熔等。袁世凱還主動上門拜訪相國沈舜澤、金炳始和金宏集,以及拉攏韓圭契、李鐘健等人,親華的勢力大大增強。
李熙及閔妃雖經(jīng)袁世凱不斷“開導(dǎo)”,但他們對袁世凱的做法是心懷不滿的,特別是知道袁世凱曾有另立新君的想法后,要求自主的愿望及行動陡增。袁世凱越是想以傳統(tǒng)藩屬關(guān)系束縛朝鮮,朝鮮則越想擺脫這種關(guān)系。1887年朝鮮向美、英、法、德、意等國派遣使臣的舉動,可視為李熙及朝鮮政府對屬藩地位不滿的具體體現(xiàn)。在美國人德尼(朝鮮外署協(xié)辦)、俄使韋貝等人鼓動、挑撥下,1887年朝鮮欲向各國派駐大使,謀求“永不受他國管轄”、“與天下各國一律平等”的地位。派遣全權(quán)大使,是外交的大事,作為屬邦的朝鮮居然不向上國大清稟報此事,而是先行派遣,待袁世凱知道后,再照會“商請”。袁世凱自然覺得有礙事大禮節(jié),不將上國放在眼里,異常氣憤,連電請示李鴻章。李鴻章也責(zé)備朝鮮未先商請,就自行主張,有悖禮節(jié)。但李熙和朝鮮政府就是不聽,依舊做好派遣準(zhǔn)備。袁世凱多次照會,朝鮮要么拖延不予答復(fù),要么一直辯說出使他國乃朝鮮正常之舉,在與各國簽訂的條約中也已有商定,只是現(xiàn)在履行派遣程序而已。袁世凱知道,此乃朝鮮政府之伎倆,意在擺脫上國控制,謀求自主,遂不斷照會垂問,不斷干預(yù),后在袁世凱的努力下,達(dá)成三項協(xié)議:一是朝鮮使臣初到各國,應(yīng)先赴中國使館報到,請中國欽差帶著同赴該國外務(wù)部,以后不再拘定;二是遇有朝會、公宴、交際,朝鮮使臣應(yīng)跟隨在中國欽差之后;三是交涉大事關(guān)系緊要的,朝鮮使臣應(yīng)先密商中國欽差核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