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這個名字對于現(xiàn)在的中國人來說,開始被漸漸地遺忘了,偶爾能從教科書上看到,也無外乎是這么幾條:竊國大盜,竊取辛亥革命果實;賣國賊,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獨裁者,殺害革命黨人宋教仁;逆歷史潮流稱帝。這些教科書上的成說、定論,反映了袁世凱其人的一個側面,但不是全貌。因而是不能真正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的。
袁世凱作為晚清重臣,作為中華民國首任正式大總統(tǒng),在近代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有人說袁世凱恰似三國時的曹操,于治世則為能臣,遇亂世則可為奸雄。而他人生的結局、選擇,實則與曹操、劉裕、楊堅等人差相仿佛,按理說他也有撥亂反正、一統(tǒng)中華之功,應該穩(wěn)居一朝太祖的牌位。然而卻遭來謾罵,非議頗多?;蛟S這正是歷史的無情,一旦在關鍵的步驟上走錯了,那就很難翻身了。
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個人對歷史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假如晚清不是專橫的慈禧統(tǒng)治了半個世紀,會以什么樣的結局收場呢?假如光緒帝能順利推行戊戌變法,那又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假如晚清新政能持續(xù)推進,君主立憲得以順利進行,那又會是怎樣的局面呢?假如袁世凱沒有稱帝,能長壽些,跨過58歲這道檻,那會不會有后來的軍閥混戰(zhàn)呢?當然,歷史是不能假設的,但個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或正面或負面,都影響了歷史的進程。鄧小平不是說過嗎?如果沒有毛澤東,或許我們現(xiàn)在還在黑暗中摸索。袁世凱當然不能與毛澤東相比,但袁世凱在晚清所扮演的角色,在他所處時代所產生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袁世凱從一個淮軍中低級官吏到清帝國的內閣總理大臣,進而到中華民國的大總統(tǒng),這一過程的完成,絕非簡單一兩句話能說得清楚的,他所產生的影響,至今還留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只是我們不大愿意承認罷了。
1881年,袁世凱在兩次科舉失敗之后,轉身投向軍界,從此開始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從1881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隨后清王朝退出歷史舞臺,歷時三十余年。袁世凱的這三十年,是他個人的發(fā)跡史,更是晚清的縮影。這三十年,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為生動的三十年,近代化已經開啟,有識之士圖強變革,各種思想激蕩碰擊,清王朝企圖在改革中求生存,卻最終卻走向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