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圣經》人物所經歷的最重要的體驗是什么呢?那就是拒絕承認假神,拒絕承認人所造的神。在這個世界上,偶像崇拜、對各式各樣假神的崇拜,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人憑空想象、創(chuàng)造了他的神,他的偶像。他將一些至高無上的權勢和力量轉化為塑像來膜拜:自然現(xiàn)象的力量、宇宙的力量、萬物繁衍不息的力量、權力與金錢的力量等,凈是一些昭然若揭、支配著世界的東西。這是我們恒久不變的誘惑。像我們一樣,亞伯拉罕、摩西及耶穌在作為人子的歷程當中,都需要閃避并遠離偶像崇拜的誘惑。神命令亞伯拉罕離開他的本地、本族、父家,連同他們所依戀的偶像(《創(chuàng)世記》12章13節(jié))。神對摩西下了一道命令:“除了我以外,你不可以有別的神。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天上、地下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以跪拜它們,也不可以侍奉它們。”(《出埃及記》20章34節(jié))誘惑者答應將天下的萬國賜給耶穌,只要他愿意拜倒在他面前:“魔鬼又領他上了高山,霎時把天下的萬國都指給他看,對他說:‘這一切權柄榮華,我都要給你,因為這原是交付我的,我愿意給誰就給誰。你若在我面前下拜,都歸你?!d說:‘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侍奉他?!保ā堵芳痈R簟?章68節(jié))《圣經》旨在攻擊所有偶像。
外邦的偶像,是金的銀的,
是人手所造的,
有口卻不能言,有眼卻不能看,
有耳卻不能聽,口中也沒有氣息,
造他的要和他一樣,
凡靠他的,也要如此。(《詩篇》135章)
人心可感受的神
轉身背離所有偶像,相信獨一無二的神,意味著放棄單憑感官去體驗某個神祇,轉而相信一位隱蔽的神。這時,我們就能盡情享受放棄所帶來的果實:一個全然不同的啟示。
感受到神的乃是人心,而非理智。而這就是信心:神是人心可感受的,而非理智可感受的。
我在“人心”這兩個字上思索了頗長一段時間,對于它的解讀,曾經出現(xiàn)許多不同的看法。這個爭議雖然非常有趣,但不在我的討論范疇。不過,我支持帕斯卡專家梅納(JeanM閚ard)的觀點。梅納在《〈沉思錄〉的氛圍》(LeClimatdes“Pens閑s”)一書中,確定了帕斯卡所說的“人心”的位置。它既不在純粹理智之中,也不在情感之中。心是人的核心,是肉體與理智、感性與意志的結合。它是產生行動的馬達,是人最私密的一面,是人之所以是一個綿密復雜的關系網(wǎng)絡、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生命的關鍵。
在研究帕斯卡的“人心”概念的同時,根據(jù)伯格森對直覺的定義,尤其是《圣經》里的暗喻,我們可以探究“直覺”這個概念。在帕斯卡所迷戀的《圣經》中,“人心”指的是神對人說話以及人對神說話的地方,是思想,是因狂喜或憂傷而發(fā)出呼喊的地方。是我的心,和著詩經里的禱告,在向神說話。“我心向你說,‘尋求他的面’。耶和華啊,你的面我正要尋求?!保ā对娖?7章8節(jié))是我的心在作一個重要、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最后,如果我們不停留在較庸俗層面的含義的話,“肺腑”這個詞也能喚起同樣的理解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