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聽說內(nèi)在空間這回事的時候,你可能開始尋求它,然而,因為你是以尋找一個物體或是一種經(jīng)驗的方式在找它,所以你找不到。這也是那些尋求靈性覺醒或開悟的人所面臨的困境。因此耶穌說:“神的國的到來,沒有可供觀察的跡象,也不得說,看哪,在這里或在那里。因為看哪,神的國就在你們中間?!?/p>
如果能夠不把清醒的生活都花在不滿足、愁煩、焦慮、憂郁、絕望或耗盡在其他負面的狀態(tài)中;如果能夠享受極其簡單的事物,像聆聽雨聲、風(fēng)聲;如果能夠欣賞掠過天際的云彩的美麗,或是有時可以一個人獨處,不會覺得孤單或是需要其他娛樂的心理刺激;如果可以不求回報地從內(nèi)心深處對一個陌生人發(fā)出善意……那就說明了,無論如何的短暫,在從未間斷思考的人類心智中,有一個空間已經(jīng)打開了。在這種情形下,你會感到幸福,而且有一種鮮活的平安感覺,即使非常的細微。這其間強度的差異可能很大,從一個好似背景般幾乎察覺不到的滿足感,到印度古圣賢所稱的“阿南達”(ananda)—— 一種本體的狂喜。因為你被制約只能去注意有形世界,除了以間接的方式之外,你可能很難覺察到它。比方說,在鑒賞美麗之物、欣賞簡單的東西、享受自己獨處或是以愛與和善待人的能力之間,是有一個共通點的。這個共通點就是滿足、平安、活力的感覺,這就是以上那些經(jīng)驗所需具備的無形背景條件。
在生活中,當你能欣賞美、善并能辨識出簡單之物的優(yōu)點時,請在你自身中尋找這個經(jīng)驗的發(fā)生之處。但是不要用尋找外在事物的方式去尋找它。你沒辦法盯住它然后說,“現(xiàn)在我有了”,或是在心智層面去理解并且以某種方式來定義它。它就像萬里無云的天空,是無形的。它是空間,是定靜,是本體的甜美,而且是無限地超越這些描述的話語的,這些話語只是指標而已。當能夠在內(nèi)在直接地感受到它時,它就更深刻了。所以,每當你能夠欣賞簡單之美時——一個聲音、一個眼神、一個碰觸——當你能看見事物之美,當你能對其他人感到愛和慈悲時,感受一下內(nèi)在的那個寬廣空間,它就是那個經(jīng)驗的源頭和背景。
歷年來,很多詩人和圣人都觀察到了那份真實的快樂,我稱之為“本體的喜悅”。它都是在一些很簡單,而且看起來一點也不起眼的事物之中找到的。大多數(shù)的人都是忙碌地尋求在自己身上能夠發(fā)生一些重要的事件,但也因此而不斷地錯失那些看起來不重要,卻可能是相當重要的事物。德國哲學(xué)家尼采,在一個不尋常的深層定靜中寫道:“對快樂而言,真的不需要太多!……其實,就是那些最不起眼的事,最溫和的事,最輕柔的事:蜥蜴發(fā)出的沙沙聲,一回呼吸,一次眨眼,目光的一瞥,小小的東西成就最大的快樂。保持定靜吧!”
為什么最小的事情會成就最大的快樂呢?因為真的快樂不是由事物或事件所引發(fā)的,即使剛開始看起來好像是這樣。那個事物或事件是如此地微細,如此沒有威脅性,所以只在你的意識中占了小小一部分,而剩下的就是內(nèi)在空間,那個沒有受到有形世界影響的意識本身。內(nèi)在空間意識與你的真正本質(zhì)是別無二致的。換句話說,這些微小東西的外相為內(nèi)在空間留出了空間。而真正的快樂,也就是本體的喜悅,是從內(nèi)在空間,也就是那個未受制約的意識本身散發(fā)出來的。想要覺察到微小的、安靜的事物,你必須要有個靜默的內(nèi)在,高度的全神貫注是必要的。保持定靜,看,聽,保持臨在。
還有一個找出內(nèi)在空間的方法:對有意識保持覺知(become conscious of being conscious)。說或是想:“我本是(I am)”,而不加上任何東西。對那個隨“本我”而來的定靜保持覺知。感受你的臨在,那個赤裸的,原始的,未遮掩的存在本體(beingness)。它不會受到年幼或年長,富有或貧窮,好或壞,或任何其他特質(zhì)的影響。它是那個孕育所有萬物、所有生命形式的廣大源頭。
你能聽到山澗之聲嗎
有個禪師和他的一名弟子正靜默地走在一條山路上。到了一株古老的松樹下,他們坐下來吃了一些簡單的米飯和蔬菜。飯后,這名弟子,一名尚未掌握禪意之秘關(guān)鍵的年輕和尚,打破了沉寂而問禪師:“師父,我如何進入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