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禪是夏綠蒂·凈香·貝克(CharlotteJokoBeck)在美國本土建立的現(xiàn)代禪宗。凈香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曾依止安谷白云及中川宗淵兩位日本禪師習禪。1983年正式成為前角博雄(HakuyuMaezumi)的第三代傳人,并開始擔任洛杉磯禪修中心的住持。其修行主旨為不求特殊的開悟境界,不企圖達成有別于當下的超常意識狀態(tài),不參公案或話頭,不借數(shù)息、觀息或隨息來規(guī)避當下的情緒活動,更不主張透過專注禪定引發(fā)虛假的三昧境界,因為這種充滿至福感的定境,仍然存在著微薄的主客二元對立,所以一旦出定回返真實的日常生活,這份至福感勢必消散,而行者又會迷失于塵勞之中。
換句話說,凈香要幫助修行者達到的存在狀態(tài),只是平平常常在此時此地過著自己的日子,維持著感官的開放度,留意身心在每個當下的反應及變化,逐漸增強對身體的覺知,愈來愈細微地去發(fā)現(xiàn)意識底層的焦慮及緊縮傾向,并學習如何替瞬息萬變的思維活動加標簽,以勘破那些在早期養(yǎng)成過程中所種下的自我信念,如此方能突破這些根深蒂固的制約系統(tǒng),學會安住于身體上的情緒能量。心理上如果不再企圖掙扎抗拒負面的覺受,心量就會因此而拓寬,對空性的體悟也會深化,進而領會苦的真諦,發(fā)現(xiàn)我們與生俱來的慈愛與悲心。這才是精神修為最真實而不虛的目的。
平常心禪修中心分布于美國加州的圣地亞哥、奧克蘭,俄勒岡州的波特蘭,伊利諾伊州的尚佩恩以及紐約市。禪修中心的指導老師都是由凈香正式授權委任的。其法脈傳人不分階級次第,亦不封果位,更不限制學員加入其他的禪修組織。因覺醒之道乃是普世性的,故每一個中心的傳人皆可依學生狀況授予不同的法教,并有權決定其組織的結構或形式。讀者朋友如果想知道詳情,不妨上網(wǎng)查詢這個風格樸實而低調的現(xiàn)代禪宗派。
本書作者艾茲拉·貝達于1998年正式成為凈香·貝克的傳人。他累積了三十多年的禪修經(jīng)驗,曾罹患過免疫系統(tǒng)失衡的疾病以及前列腺癌,更換過三種行業(yè)--從老師變成電腦程序設計師,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天職竟然是做木匠,并且在北加州經(jīng)歷過長達十一年的有機田園生活。他豐富的人生閱歷,加上誠懇而精確的實修態(tài)度,使得他的教誨每每呈現(xiàn)青出于藍的明晰度。他與凈香都是影響佩瑪·丘卓(PemaCh歞r歯)至深的禪師。
本書內文由淺入深,逐漸引領讀者進入身心實修體證的動力過程。在第一、二、三章中,作者先試圖提醒我們不要逃避困境,要把困境視為道途;遭受打擊時,必須學會將注意力轉向內在,而不要習慣性地歸咎于別人。接著他開始闡明實修生活的真義及厘清信念系統(tǒng)的方法。第四章的體證和目睹,以及第六章靜坐的三個面向,是本書最具有獨門見地的方法概論,在其中艾茲拉為我們厘清了一個重要的觀念,那就是體證與覺知身體的感受乃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實修體悟。通常在身體上進行覺察時,我們可能會經(jīng)驗到前文所提到的三昧或三摩地--一種完全融入于客體的專注狀態(tài),但這種專注狀態(tài)只是修行的初階境界,因為從體證的角度來看,專注于某個特定目標的定境仍然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艾茲拉沿用了三加三的默觀練習,來幫助修行人將三種不同面向的感官覺受同時納入覺察,并配合著呼吸來進行。如果能不斷地做這項練習,覺知的范圍就會逐漸拓寬,到了某個時刻,我們很可能會突然跳進"純然目睹"的空間,那時我們就不再認同慣常的自我感了。
第八、九、十、十一章則細膩地剖析了轉化憤怒、恐懼、痛苦及煩惱障的實修體悟。艾茲拉毫不掩飾地描述了自己所經(jīng)歷的慢性病史中的憂患意識,以及種種用心轉化業(yè)習性的體證,令人不禁感嘆東方的許多禪修導師雖有證量,卻往往無法或不愿充分言傳實修過程中的掙扎及起伏,只以意會式的含糊語言引人入勝,以至于喪失了禪的平等性和質樸精神,而流于威權操控式的教導。
誠如創(chuàng)巴仁波切所言,一個真正在心地上下實修功夫的人,一定不會再強調開悟或向上演化的美景,而會相反地意識到自己的神經(jīng)官能癥被放大到極致的窘境。在這個"退化"的過程中,時常會出現(xiàn)上座部修行人所提到的隨觀過程中的怖畏智、過患智、厭離智等。換言之,這些看似退步的心理反應,其實是智慧增長的征兆。佩瑪·丘卓曾經(jīng)說過,"一旦認清了自己心中的黑暗,就能同理別人心中的黑暗。"如果能在自己身上發(fā)現(xiàn)普世共通的人性,慈悲心便自然出現(xiàn)了。
作者在本書最后的章節(jié)中與讀者分享了他的臨終關懷工作。借著與六位瀕臨死亡的病患共處的感人經(jīng)驗,艾茲拉幫助我們體認到,"與其憂慮死亡后會發(fā)生什么事,不如在活著的時候治療內心的死亡。"每一次當我們心中生起了憤怒、恐懼、自保、逃避痛苦或抗拒不舒適的反應時,我們的心就會因此而封閉,那種無感的滋味,難道不就是一種死亡嗎?
正如凈香·貝克在前言中所說的,閱讀雖然只是修行的初階,但畢竟是極重要的一步。在實修體悟的方法論上,《平常禪》可算是譯者多年來所見過最清晰而明確的指南之一,希望讀者能好好把握住這依法不依人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