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玄旨,徒勞念靜。"這里的玄旨,即是元旨,就是最根本的旨。什么叫元?元是看不到的、最初的東西。什么是玄?玄就是黑洞洞,不可測知的東西。正是因為"這個東西"我們?nèi)巳吮揪?,但大家又認(rèn)識不到它,所以說"徒勞念靜"。
一念不生、一念不起是念靜,禪波羅密、止觀是達(dá)到念靜的法門。修持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為了念靜。念靜就是要我們做思維修,把頭腦中的種種妄想、種種雜念去掉,使我們心如止水。但心如止水又怎么樣呢?難道說我們心念純凈了就成佛了嗎?那是不可能的。成佛不是這個道理,因為你還不識元旨,也就不識玄旨。
元旨是什么?即是至道,即是最根本的目的。這是最高的東西,是萬法之源。我們常說的徹法源底的東西,就是這個元旨。我們修行的根本目的,就是認(rèn)識元旨;我們信解行證的歸宿,也是這個元旨。如果我們不認(rèn)識這個,那修持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徒勞無益,即"不識玄旨,徒勞念靜"。念靜只是八萬四千法門之中的一種法門,我們同樣可以說"不識玄旨,徒勞念佛"、"不識玄旨,徒勞修定"、"不識元旨,徒勞修種種密法"、"不識元旨,徒勞修種種教法"。我們可以做這樣的引申。我的話你們可以不信,但三祖大師是禪宗的第三代祖師,他的話最具權(quán)威性,我們一定要信??磥砦覀冞€是要經(jīng)常把祖師爺請出來才行,拉大旗作虎皮,說這些話才有人信。
我反復(fù)強(qiáng)調(diào),至道、玄旨不離當(dāng)下,不離我們的喜怒哀樂,不離我們?nèi)粘5呐e心動念。實際上《信心銘》的全部內(nèi)容,都在這個漩渦里旋,都落實在這一個點上談,沒有扯遠(yuǎn)。有時候它是用教理來說,有時候是在禪坐的功夫上說,有時是用行持上的功夫說。但是,它萬變不離其宗,滴滴歸宗都是落在這里。就是落到開篇的這一段里:"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xiàn)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你看,三祖大師把最高、最玄的法,落實在這最簡單、最樸實的語句上!這實際上是在我們的命根上說法??!如果這個事情能夠解決,在日常動用中瀟灑自在,那么一切法決定成就。不管是學(xué)天臺止觀、華嚴(yán)法界觀,還是修唯識觀,接受密宗的種種灌頂,都必須落實在這個地方,必須回向在這個地方。如果你不回向在這個地方,全部都是魔說,都是南轅北轍,永不到家。
禪宗的好處和妙處也體現(xiàn)在這里。禪宗直指人心,它是把很多曲折的路拋開,在兩點之間劃一條直線,你去直行就是了。《維摩經(jīng)》里說"直心是道場"。就是這一念,這一念就是道場。所以,以后在我們修行的時候或是不修行的時候,都要注意自己的一心一念。我天天照看好這一心一念,打妄念的時候把它看著,生歡喜心的時候,也看著它是不是翹尾巴了。這樣做對不對?對。但禪宗的功夫還不僅是這樣。念頭來來去去,任它來來去去,你不要跟著它跑就對了。
念頭功夫要反復(fù)熏習(xí)磨煉。我在佛學(xué)院上課時,常有人問:"馮老師,修行功夫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說天臺止觀也好,華嚴(yán)法界觀也好,平時背經(jīng)書也好,無論什么功夫都要記熟,做到熟能生巧,習(xí)以為常。比如《信心銘》要記熟,你可以把它作義理會,也可以把它當(dāng)成實修會。每天打坐時,先是看著念十遍、八遍,慢慢會背了,需幾分鐘背完。后來滾瓜爛熟,十幾秒鐘就背完了。再熟的話,也許念頭一冒,《信心銘》便一念帶過了。久而久之,就這么剎那間,一念萬法俱足,你就體會它的妙處了。這就是反復(fù)熏習(xí)磨煉出來的功夫。
在這個反復(fù)熏習(xí)的過程中,其他雜念、妄念都不會來,這是其一;其二,反復(fù)熏習(xí)以后,不知不覺之中你會因受到這種見地的熏習(xí),對其他邪知邪見、外道知見不動心,有了正確的抉擇;關(guān)鍵是第三,久而久之,一念純熟了,萬念歸一了。正如《信心銘》后面說的:"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在這里闖過去了,得了念頭的密奧,那時候你才會慶快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