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在天使與野獸之間

信心銘 作者:馮學成


我們?nèi)绾文苁棺约旱淖⒁饬τ肋h保持在光明地帶?反過來說,善善惡惡這些東西都是生生滅滅的,都在我們的注意力之中生滅來去,在當下一念之中生滅來去。如果我們能明白"當下一念"是不動的,并能把握它,不為來來去去的念頭所動,那么我們基本上就有相應的功夫了。如果你還被念頭所左右,善念來了,菩提來了,高興得很,神氣十足;麻煩事找上門來了,你又很沮喪,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抱怨自己學了幾十年的佛法,怎么這么不中用?。磕枪Ψ蚓瓦€差得遠。為什么會陷入無能為力之中?因為你沒有力量,沒有功夫把它轉過來。

這就涉及到禪宗的賓主問題。面對外境或者心境,都要把它放在當下的覺受之中,放在當下一念之中,對它進行調配取舍。如果你真正做到了"但莫憎愛",那無論是外境還是心境,就都奈何不了你啦。憎愛之心放不下,它就是主,你就是奴;若是做到了"但莫憎愛",你就是主,它就是奴。你可以指揮它、安排它,對它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一個人要有這種英雄氣慨才行!

很多善知識都說參禪是大英雄的作為。為什么這么說?我就是佛啊,比皇帝還要驕傲,還要威風!如果沒有這樣的大英雄氣概,你怎么參禪呢?真正的大英雄敢于斷臂,在取舍上勇于承擔,敢于提得起,更敢于放得下。眾生之所以可憐,就是這個提不起,那個又放不下,很多人就被是是非非的念頭纏死了。

熟悉西方文化的人都知道,東、西方學說是有差異的。以西方的心理學為例,是把人處于病態(tài)時所顯現(xiàn)的人性弱點抓住了。我看過弗洛伊德的一些書,里面的案例大多是針對病人而言的。西諺說,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獸。弗洛伊德心理學是把人"野獸"的一面抓住了。但佛法,包括中國的圣賢之道,它是以圣賢的心理占主導。這并不是說中國人的心中沒有野獸心理的一面,但我們的文化提倡的是圣賢心理,反復熏習的也是圣賢心理。所以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從小學習《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繼而學習"四書五經(jīng)",之后與佛法有緣的人,又學習佛經(jīng)。好學者反復熏習的是圣賢之道,是仁義禮智信,是菩提般若。那么所謂魔鬼的、野獸的心理,在他們那里就淡化一些,處于冷凍狀態(tài),不容易現(xiàn)形。

當然,如果魔鬼心理現(xiàn)形那也不得了。就像人們常說的那樣,學好艱難,學壞容易。人有多面性,所以,我們要牢守圣賢的教化與路數(shù)。但是,如果不明心見性,不在命根上頓斷,那么圣賢的教化和路數(shù)也不可靠!正所謂"毫厘有差,天地懸隔",用佛教的話來說,有些阿羅漢也會退轉的。

我常聽南懷瑾的師兄李更生老師說"頂墮"之事,三十多年前與本光法師在一起時,他也經(jīng)常說頂墮之事。一個修行很好的人,見地很高明了,功夫很了不得了,但在這個時候稍不注意,就會一個跟頭從上面摔下來,豬狗不如。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命根不斷。如同一個人得了癌癥,須手術切除腫瘤。如果惡性腫瘤沒有切除干凈,即使僅留下一個癌細胞,它都會復發(fā)轉移,致人死亡。所以,必須斬盡殺絕,否則永遠都存在"毫厘有差,天地懸隔"的可能性。這個是我們在見地上,也是在起心動念中的那么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這種感覺可以使我們成為圣人,也可以使我們成為魔鬼。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這四句話的確是把道理說盡了,但最終還是要落實在"毫厘"上。能不能在"毫厘"上不落痕跡?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能不能達到透頂透底、徹法源底的功夫?今天,有個惡念來了,我把它打下去,這樣做對不對?這樣做沒有錯,但這個是對治的功夫。你今天把這個念頭打下去了,明天還會有另外的念頭冒出來搗亂。你會窮于應付,生生世世都收拾不盡。所以關鍵還是要回到那句話:腦門頂上要立個"警察",這個"警察"永遠都不要下崗,覺照力牢牢地把當下、目前的這個"我"監(jiān)護好。

如果我們永遠是正念當頭,正念貫頂,那么佛來斬佛,魔來斬魔,毫不含糊,任何念頭都不會干擾你,牽引你。這個力量是無窮的。這也是一切法的根本,是修行一切法、成就一切法的根本所在。

如果我們把這一念的覺照丟掉了,丟失了,放淡了,那么一切法都無力,一切法都無用,所以念念都要提得起。向上提持,是禪宗祖師們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話,這個話并不是虛言,即沒有談玄也沒有談妙,它是現(xiàn)實的修持上的功夫。向上提持,當我們把這一念放在腦門心上,就可以解決"毫厘有差,天地懸隔"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但莫憎愛"的問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