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此心此念不離當下

信心銘 作者:馮學成


如果仔細體驗心的生滅來去,我們就會發(fā)現,所謂心的生滅來去,不外乎是一念的生滅來去。心的內容再多,它還是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地如波浪般來去。所以,我們的心要歸位。我們要明白心的功能、心的作用和心的內容,不要跟著它瞎跑。我們可以用邏輯學的方法來分析它,無休止地分析,分析到一定程度就把它歸納一下,歸納到一定程度再把它確定下來。如果一個人連這點邏輯本能都沒有,或是很差,那就很難認識自心。分析、綜合、判斷是人的基本能力。西方十分強調人的這種能力,而我們可以把這種能力充分地用在學修佛法上。其實佛教中的"因明學"講的就是這個。但是我們不能為理論而理論,為學問而學問。我們要在念頭上下功夫,"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你把念頭認識清楚了,也就把心認識清楚了。心太大太大,內容太多太多,反而是念頭比較好認識。心的內容不外乎是一個個念頭拼湊起來、組合起來的嘛。

念頭又是什么呢?禪宗里經常說,念頭功夫就是心地法門,心地法門就是念頭功夫。心地法門,這種說法聽起來有點玄;念頭功夫,這個聽起來讓人感覺貼近些,好像有下手處。念頭功夫又是怎么來做呢?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念頭。

我在《心靈鎖鑰》這本書里舉過一個例子:人是由百千萬億個細胞構成的一個生命體,而我們的心理內容、心理活動,雖然像人體結構一樣非常復雜,但不論它怎樣復雜,都是由一個個念頭構成的。所謂念頭,可以說是人的精神細胞,是我們精神生命最小的組成部分。細胞有細胞的活力,細胞又具有個體性。精神的個體性如何?如果你明白了精神的個體性,就明白了精神的全體性。所以我們要好好認清一個念頭,仔細揣摩具體念頭是什么。"喝茶"這個念頭來了我就倒水喝茶;"發(fā)財"的念頭來了,就合計著做生意;"游玩"的念頭來了,馬上跟朋友商量要不要去青城山、峨眉山。類似的念頭太多了,這樣的念頭都是漂浮不定的。

有沒有恒久不變的念頭呢?念頭來來去去,它總有一個最原始、最根本的念頭。所謂一念生萬念,萬念來源于一念。這一念又是什么?如果不能在萬念之中落實這一念,那你永遠也找不到這一念。

以前,有一位學氣功的朋友在文殊院問我:"我仔細研究了《易經》,對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及'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等說法有了新的體會,但為什么動而生陽?這個最初感覺我還是沒有找到,還是不懂。"我開玩笑說:"這個,我不能給你說,說了你就成超級大師了。"

其實,這里就涉及念頭問題。思想的閥門一打開,陰陽就有了。念頭一動就分陰陽。如果用禪宗來解釋那就更容易了。當你的心地關閉的時候,天地萬物皆入涅;心地一開,有了是非判斷,萬法隨之而生?!缎慕洝反蠹医洺D?、經常學,但有誰認真想過《心經》里面的內容?大家設想一下,"無眼耳鼻舌身意"是什么狀況?"無色聲香味觸法"又是什么感覺?眼睛瞎了、耳朵聾了、舌頭割了、皮刮了之后是什么感覺?《金剛經》說:"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到底是在說什么?是不是要把眼耳鼻舌身都廢了,把武功廢盡,你才能體會大道?肯定不是。因為釋迦牟尼佛得道的時候,并沒有把眼耳鼻舌都廢了。那我們就得用心去思考這背后的意思是什么。如果我們真正用心了,你想一想這個"無眼耳鼻舌身意"或者"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其背后的東西是什么?它實際上很簡單,就看你的功夫能不能下到那個地方去。這正是一念未萌的時候。

念頭功夫是我們修學的根本。為什么這樣說呢?念阿彌陀佛離不開心地,離不開這一念,要念念相應,一念應萬念。修密法也離不開這個心、這個念頭,離開這個心、這個念頭又怎么去修?學修教下的天臺、華嚴、唯識,學修南傳佛教的阿毗達摩,同樣都離不開此心此念。居家過日子,上街買米買菜離不開此心此念;上班掙錢,與人打交道離不開此心此念;搞藝術創(chuàng)作、科技創(chuàng)新也離不開此心此念。所以說它是萬法之本,萬法之源。人的生命之源也在其中。如果我們的心沒有了,念頭沒有了,該進火葬場了,那還修個什么呢?我們的一切本錢都在這此心此念上,而且就在當下一念。所以,此心此念離不開當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