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典籍東傳流入中國,經(jīng)過漢魏南北朝,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南北朝的中后期,則是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這時佛教與中國的儒家和道家學說得到充分融合。唐朝是中國佛教充分發(fā)揮的一個階段,特別是盛唐興起的禪宗,使其在體系和方法上都得到了充實和提高。到了宋朝,中國佛教已經(jīng)完全成熟,走上了獨立自主、揮灑自如、自由發(fā)揮創(chuàng)造的階段。印度佛學的介入,使華夏文化從秦漢以來的儒、道互補結構,轉化為宋以來的儒、禪互補結構。有人說中國佛教就是中國化的佛教,這是歷史的事實,也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驕傲。
佛教解決的是人生解脫的問題。這對于學修佛法的人而言,必然就有一個從知到行,再到知行不二的一系列認識和實踐過程。從漢代到唐代,以玄奘大師為代表,象征著中國佛教向印度佛教學習過程的結束,中國佛教開始走向了新的發(fā)展階段。唐代以六祖大師為代表,則象征著中國佛教完全走上了自信自立的階段。
我常強調學佛的人要學習佛教史,否則,面對現(xiàn)在的種種法,我們是迷茫的、不知所措的,不會做出高明、正確的抉擇。今天見一個法師,你覺得好;明天有個喇嘛傳你一個法,你也覺得了不起。因為你對佛法的認識還處在幼兒園的水平,雖然每一個法本身是好的,你也會從中獲得法喜,但哪一個法是真正與自己相應的,就不知取舍了。你要學最好的法,要明心見性,要圓融無礙得一切智,進入大圓鏡智的境界,那可不像獲得一次法喜那么容易。依傳統(tǒng)佛教的說法,那是要歷經(jīng)三大阿僧祗劫的修持與磨煉,才能最終成就。這可不是一句玩笑話!
佛教的法是對機的,禪宗所說"明心見性,頓悟成佛",不只是一種說法,更是一個實法。怎樣使自己進入這樣的境界?換句話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怎樣認識到自己的真如佛性呢?嚴格地說,真如佛性它不是種種法,又不離種種法。如果我們對佛教史,尤其是中國佛教史沒有系統(tǒng)的感受,那么面對八萬四千法門、三藏十二部,加上藏傳、南傳的經(jīng)典上萬卷,還有兩千年來歧義紛紜、莫衷一是的種種論說,我們該從何處入手呢?
所以我一直強調,要想學修中國禪宗,學好中國佛教史是必須具備的前提。特別是有文化的人,以后能夠傳法、弘法的人,必須要有超越常規(guī)的胸懷和眼界,要有超越常人的境界,才能和禪宗相應。
學佛是學大智慧的學問,學解脫的學問,學普度眾生的學問,不是小打小鬧地搞小名堂。如果我們了解佛教史,了解佛陀及歷代菩薩祖師們的行持,感受他們的境界,再回頭看自己,應該有很大的啟發(fā),自己的立意與境界也會更高。